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析苏轼前后《赤壁赋》里的感伤情绪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析苏轼前后《赤壁赋》里的感伤情绪

ID:35681109

大小:1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11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析苏轼前后《赤壁赋》里的感伤情绪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析苏轼前后《赤壁赋》里的感伤情绪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析苏轼前后《赤壁赋》里的感伤情绪_第3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析苏轼前后《赤壁赋》里的感伤情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苏轼前后《赤壁赋》里的感伤情绪《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写的两篇烩炙人口的散文。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八月,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元丰三年二月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且本州安置,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先后于七月十七日和十月十六日与朋友游于黄州赤壁矶下,后分别写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一般认为这两篇赋表现了作者对宇宙人生能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而能从悲观失望中摆脱出来,这固然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但由于作者政治上的屡遭挫折,使旷达乐观染上了浓郁的感伤色彩。苏轼夤夜游于赤壁,固然是古代士大夫

2、的闲情逸致,却也应看作是他为暂时逃避政治上的庞大压力,想于山水间寻一些慰籍,以缓解深受压抑的心绪。苏轼贬官黄州这段时间,在行动上深自收敛,在思想上忧馋畏讥;沉迷于佛学,却又不甘放弃经世济时的抱负。他的一位朋友约他去武昌,他婉言谢绝道:“恐好事君子,便加粉饰,云‘擅去安置所,而居于别路’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与陈季常》)。于是便“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辄自喜渐不为人识”(《答李端叔书》);别一方面,他既手抄《金刚经》,于佛学中寻找安慰,又作《论语说》五卷来阐发孔子的政治思想:“粗有益于,暝目无憾”(《与腾道达》)。

3、就在这样的矛盾心境中,作者于元丰五年孟秋七月,草木丰实之际,和初冬十月,景瘦神凄之时,泛舟游于赤壁,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先来看《前赤壁赋》:这篇文章的艺术成就之高,是无可非议的了,在这里要探讨的是隐藏在文章当中的悲剧心理。七月孟秋,本是士大夫们因去国怀乡,或对影独酌,或登高临远,慨叹落魄的时候,苏轼赤壁之游,还有清风明月,至清至冷,如果是心情舒畅的人,是能感到空灵之妙的,但苏轼落魄而来,触景生情,难怪朋友的箫声会“如慕如怨,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了。作者虽托主客问答,实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

4、穷”,悲叹天地悠悠,人生短暂,想要“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又“不可骤得”,于是“托遗响于悲风”,也正是作者的矛盾之处。由此而生发:“盖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无论物我都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这种唯物论观点,本来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因其后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而显得有些勉强。那么“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则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急于寻求解脱,自我宽慰而得出的无奈于现实的结论了。在行文中看似宽

5、朋友之怀,却不自觉地暴露了作者的耿耿之怀,其中不无逃避现实,寻一时之乐的心理因素。而“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几句,正是“乌台诗案”在作者心中投下的阴影。作者在他后来的一篇小品文里说:“轼去岁作此赋(即《前赤壁赋》),未曾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出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让深藏而不出也。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矣”(摘自《苏轼小品文》)。钦之即傅尧愈,当时官监察史。“多畏难事”,且要朋友深藏不露,可见作者当时作为“犯官”而深受压抑的心境。在这里,作者的豪放一丝

6、儿也不见了,笔意间流露出颓丧,忧郁的情绪。游赤壁的结果是“相与枕藉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大醉而不知天明,作者如此放纵于山水,与其他和他同阶层同遭遇的人也颇相似,从这里可窥见他心中的无奈。  此次游赤壁,作者在写赋的同时,也写了一首词,即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这首词中,他分明知道黄州赤壁并非三国赤壁,但还是借赤壁之名而发挥,追想当年周瑜叱咤风云、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彩,慨叹自己壮年将逝,却又因困顿失意,心头结郁而堕入了“人生如梦”的绝望中,同时也因“人生如梦”而得过且过,寄情山水,“一樽还酹江月”大概是赋中大醉而不知天明的原

7、因吧。作者迫于政治上的压力不得不寄情山水,而寄情于山水又得不到真正的慰籍,理想和现实之间是如此的不和谐,却要故作旷达,于是,《前赤壁赋》也便笼罩在双重的悲剧氛围里了。同年十月十六日,苏轼再游于赤壁,作《后赤壁赋》。如果说前赋中还勉强闪耀着一点乐观的火花的话,那么后赋则无法遏止地流露了悲观凄凉的心境了,从七月到十月,时间只过了三个月,赤壁之下依然是清风明月,但境界已是大异,前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空灵意境 以及作者“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神仙般的感受已不复存在,剩下的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

8、出”的枯瘠与凄凉。“江山之不可复识矣”已为此次出游奠定了凄冷的基调,以至“划然长啸,草木振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的阴冷与恐怖,作者的情绪也发展而为“悄然而悲,肃然而恐”,感觉到“凛乎不可留”。自然景物的随时而易很自然地唤起了作者长久受压抑而形成的悲凉的心理背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