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原住民族故事的调查研究-民族事务与发展学系

台湾原住民族故事的调查研究-民族事务与发展学系

ID:38390029

大小:90.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6-11

台湾原住民族故事的调查研究-民族事务与发展学系_第1页
台湾原住民族故事的调查研究-民族事务与发展学系_第2页
台湾原住民族故事的调查研究-民族事务与发展学系_第3页
台湾原住民族故事的调查研究-民族事务与发展学系_第4页
台湾原住民族故事的调查研究-民族事务与发展学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台湾原住民族故事的调查研究-民族事务与发展学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臺灣原住民族故事的調查研究pasuyapoiconu(浦忠成)本文作者為阿里山鄒族(coupeople)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博士,曾任花蓮師院、台北教育大學教授及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現任考試院考試委員。摘要  本文嘗試梳理近代以還人類學、語言學及民俗文學界對於台灣原住民族從事各類故事的調查研究的史料,並給予必要的評價。有關台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之調查在沈有容輯《閩海贈言》所收陳第《東番記》(臺灣文獻叢刊第56種,1959)已經有描述西拉雅族的生活風俗,及黃叔璥《臺海使槎錄》(1736)中的〈番俗六考〉即已收錄以漢語記錄之「番曲」如〈蕭

2、s社種稻歌〉、〈麻豆社思春歌〉、〈大武s社耕捕歌〉等。;但是運用比較科學、客觀的方式進行調查與記錄台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者,仍要俟日人於1895年之後到台的人類學、語言學、考古學者。尤以1899年(明治32年)臺灣總督府聘請京都大學教授岡松參太郎、愛久澤直哉開始計畫臺灣舊有習慣調查,並組織人員與經費,從事大規模的田野工作,對於台灣整體的學術理解有重大意義,影響爾後許多的集體/官方或者是個人/私人的調查研究。故事的調查、整理、研究與改寫可以是分開的,也可以是連貫的過程,本文也蒐集進入部落的神職人員、各領域的學者專家們的田野成果,以及中國大陸人士整理與改寫的實際工作成果

3、,並描述原住民族本身自行從事調查與研究的具體成果。一 日人的調查與研究根據李福清B.Riftin,漢名李福清,根據他自己的說法,那是他早年留學中國時段祺瑞的女兒為他取的名字;1932年出生於聖彼得堡,畢業於聖彼得堡大學東方系中國語文科,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中國民間文學、古典文學、俗文學,為國際知名漢學家。他曾在1991年受淡江大學文學院長龔鵬程教授邀請來台講學;1992年再應清華大學中文系胡萬川教授邀請來台任教,講授中國民間文學、三國演義等;1996年再赴靜宜大學講授臺灣原住民文學等課程。1991年來台時攜來俄國語言

4、學者N.A.Nevskij於1927年到阿里山鄒族部落蒐集整理並出版的《鄒族方言資料》(Materialypogovoramtsou)一書,並與阿里山鄒族學者浦忠成、安徽大學教授白嗣弘一同翻譯,並以《臺灣鄒族語典》之名由台原出版社出版。他曾與浦忠成到布農族地區採錄民間故事,也曾到過泰雅族部落進行調查,對於當時剛剛起步的以原住民族口傳文學調查研究與教學,有很具體的引導與啟發作用。1998年,晨星出版社出版他對臺灣原住民族口傳故事的研究《從神話到鬼話: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的研究,在1885年到1887年間就有駐守鵝鸞鼻的英國人GeogeTaylor曾經在倫敦

5、的雜誌Folk-loreJournal發表他在當地原住民的風俗、信仰與神話故事(1998);但是台灣原住民族部落神話的調查與研究一直要到日治時期才正式開展清代所留文獻對於原住民族的記述,依據黃叔璥《臺海使槎錄》所錄〈番俗六考〉,有「居處」、「飲食」、「婚嫁」、「喪葬」、「器用」、「附番歌」、「附載」之目,餘如《閩書》、《雜記》、《稗海紀遊》、《東寧政事集》、《臺海采風圖》、《番俗雜記》等書籍,皆以地勢、聚落、服飾、習俗、體能、歸化與否等予以陳述,如《稗海紀遊》:「…諸羅鳳山番,有土番、野番之別。野番在深山中,疊嶂如屏,連峰插漢,深林密菁,仰不見天,棘刺藤蘿,舉足觸

6、礙;蓋自洪荒以來,斧斤所未入。野番巢居穴處,血飲毛茹,種類實繁。其升高陟巔,越菁度莽之捷,可以追驚猿、逐駭獸。平地諸番皆畏之,無敢入其境。…」或如《閩書》:「…社或千人、或五六百人,無酋長,雄者聽其號令;惟好勇喜鬥。晝夜習走,足皮厚繭,履荊棘如平地,速不後奔馬。有隙,鄰社興兵,期而後戰,相殺傷;次日即解怨,往來如初。地多煖,無水田,治畲種秫,禾熟拔其穗,粒米比中華稍長。採苦草雜釀為酒,間有佳者。男婦雜作,女常勞,男常逸。有盜賊則嚴剔之,戮於社;夜門不閉,禾積場無敢竊者。人精用鏢,長五尺有咫。山多鹿,冬時合圍捕之,獲若邱陵。」(參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頁61-67

7、)。這些紀錄顯示當時對於原住民族只能籠統區分為「熟番」、「生番」(或稱野番),甚或在其間增加「化番」,即所謂「歸化生番」之目,尚非嚴密意義之民族分類;由於當時仍有許多原住民族居住於稱「後山」的東部台灣,以及中央山脈廣闊的區域,這些地區許多是清廷官吏到19世紀下半葉仍認知為「化外之地」的區域,所以這些紀錄並不精準;當時清代的文士與官吏偶而也會記錄平埔族群的歌謠,如〈番俗六考〉「麻豆社思春歌」、「新港社別婦歌」之類,或者有一些歌詠之作,如郁永河「土番竹枝詞」24首、孫元衡「裸人叢笑篇」15首之類;但是對於神話傳說及民間故事等材料的蒐羅,卻沒有明顯的成果。;對於原住民族

8、有計畫的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