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跨文化比较的视点

课程:跨文化比较的视点

ID:22598106

大小:55.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30

课程:跨文化比较的视点_第1页
课程:跨文化比较的视点_第2页
课程:跨文化比较的视点_第3页
课程:跨文化比较的视点_第4页
课程:跨文化比较的视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程:跨文化比较的视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程:跨文化比较的视点摘要:运用跨文化的视野来审视和比较课程概念,东方学者将课程诠解为学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教学知识等,并着眼于分科课程、学科课程、显性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建设,尤强调课程的社会功用;西方学者则将课程定义为知识、经验、活动及三者的统一,并侧重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隐性课程和选修课程等的架构,且一贯注重课程对个体成长和发展的促进功能。关键词:课程;跨文化比较Abstract:Whenexa.miningandcomparingtheconceptofcurriculumfromtheviewofcross--culture,thescholarsoftheeastte

2、ndtointerpretitasteachingplansandteachingcontentsofsubject,andfocusondividedcurriculum,disciplinarycurriculum,dominantcurriculumandcompulsorycurriculum,andlaygreatemphasisonthesocialfunctionofthecurriculum.Thescholarsinthewest,however,regardcurriculumasknowledge,experienceandactivityandtheunit

3、yofthem,andpaygreatattentionontheconstructionofthecurriculumofactivity,integratedcurriculum,hiddencurriculumandselectivecurriculumwhileattachmoreimportanceonthegrowthanddevelopmentoftheindividuals.Keywords:curriculum;cross-culturecomparison课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东西方由于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在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

4、课程功能、课程形态等的认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当然,也有许多共通之处。因此,本文拟运用跨文化的视野对中外学者的课程观作一比较。课程的定义繁多,人们在定义课程的时候,往往有各自的见解和思路。这种见解和思路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研究者个人之间,而且折射出各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中西学者关于课程概念不同的诠解,恰恰是东西方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首先,从对课程内在的质的规定来看,中国学者更多地主张课程是用以教学的科目,是具有系统性的学科知识或教学内容,他们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让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并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发展。这种观点在前面所引述的我国当代的《辞海》、《教育大辞典》、《中国大

5、百科全书•教育卷》以及许多教育专著和教育学教材中都可以看到。《辞海》认为:课程是教学的科目,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或一组教学科目。《教育大辞典》将课程定义为: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学科的同义语,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课程定义有广、狭二义,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无论广义还是狭义,都强调课程所具有的教育内容的质的规定,即将课程定义为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西方学者则突破此种规定而赋予课程多种含义,比如,他们认为,课程既是教育知识,又是人的经验和活动等等。尽管有学者认

6、为课程是用于教学的知识,比如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课程论专家费尼克斯曾指出:“一切的课程内容应当从学术(学问)中引申出来。换言之,唯有学术(学问)中所包含的知识才是课程的适当内容”,[1](115)但还是有两种颇有影响力的观点。一种是课程即经验,认为只有个体亲身的经历才称得上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学习者自身所有的经验。课程就是让受教育者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在这样的过程中,将学习对象一一包括知识但不仅限于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并且实现自身的变化发展。卢梭在他的名著《爱弥尔》中就经常采用经验这个概念来表达他关于课程或者说教学内容的主张。博比特()指出,课程是系列的经验,是儿童和

7、青年达到那些目的所必须有的经验。杜威则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美国课程论专家卡斯威尔()和坎贝尔()认为,课程是儿童在老师指导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2]另一著名课程论专家福谢依()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3]晚近的课程理论则非常强调学生在学校和社会情境中获得的经验或体验的重要性。[4](68)正如多尔()所言,公认的课程定义,已从学程的内容、科目及学程表,变为在学校领导或指导下给学习者提供的一切经验。[5]总之,用经验来定义课程,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