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与实施素质教育

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与实施素质教育

ID:25006374

大小:10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7

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与实施素质教育_第1页
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与实施素质教育_第2页
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与实施素质教育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与实施素质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与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学科教学的落实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其他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天地,教师不能把语文教学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除课堂教学外,以课外阅读、课外练笔、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以语言为工具的各种教育活动、日常生活、看电视听广播等,都可以用来进行语文教

2、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体,又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机会,去发展学生的语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破除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这个新的体系要沟通语文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式的教学。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我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自身要博学多才,富有激情,要以丰富的知识、新颖的见解、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扣响学

3、生的心弦,让学生体会到学语文对于提高人的素养很有帮助。其次,要把语文课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社会现实。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语文的过程就是认识和感悟生活的过程,就是变聪明的过程,是生存的需要。第三,要让学生主动去解读课文,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享受阅读的快乐。只有当学生享受到学语文的快乐时,他们才可能有恒久的学习兴趣。第四,用提问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并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来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心理动力。  在语文学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感人的故事,优美细腻的描写,简洁

4、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并不是每一课的新知识都非常明显、非常突出,因为一些知识是循环的,这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逸事等。如教学《石头城》一诗,就可向学生介绍石头城得名的原因,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刘禹锡的生平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作者的创作谈,有关课文的争议、评论,甚至课文中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

5、,或通过训练改变行文构思等。  三、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我们强调在教学中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3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两个方面。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学习是最好的“主导”。  在教学中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常用的方法是设计能让学生多角度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提出能让学生显示思维活动过程的述理性、扩散性的问题,比如“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么认为?”“你用什么来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满足是与非的判断问题或简单复述、陈述问题。如认知课文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上的,“本文

6、写了什么?”“作者想表现什么?”分析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写的?”“作者是怎么安排的?”探究设疑上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不这样写会怎么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发现性总结思考的,“作品的成功或不足在何处?依据是什么?”联系发散性的,“这类文体与其他文体特征有何异同?”“阅读欣赏或写作该类文体时如何把握?应注意什么?”――当然,不同体裁的作品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和不同的思考方向,教师创设问题,必须切合文意文理,逐渐形成学生自身对作品的审美认识,以培养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的任何一点成功的情感体验,都会变成一种自我激励的心理机制,从而促使他

7、去追求新的更大的成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与成绩,并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甚至当学生还没有做出成绩的时候,教师也要相信他是会进步的,会成功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宁陵县高级中学)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