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典范之作――《六国论》

议论文典范之作――《六国论》

ID:31518430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议论文典范之作――《六国论》_第1页
议论文典范之作――《六国论》_第2页
议论文典范之作――《六国论》_第3页
议论文典范之作――《六国论》_第4页
资源描述:

《议论文典范之作――《六国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议论文典范之作――《六国论》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模块所选苏洵的《六国论》,可谓议论文的典范之作。它完美地体现了议论文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  一、论证性  写议论文,简单地讲,就是让别人信服你的观点。论证并不是一些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要通过分析让材料与观点发生必然的联系。  苏洵在《六国论》中,开头就摆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并概括地讲明其中的道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但是这并不能有力地证明论点,你得有让人心服的事实和道理,所以必须展开论证。苏洵接下来并没有简单的罗列事实:韩怎样

2、赂秦而丧,魏怎样赂秦而丧(甚至苏洵根本没有写这些事实,因为这些史实已众人皆知。议论文的事实论据越简明越好,决不能“字数不够,事实来凑”),而是结合事实进行分析。  首先,从“赂者”方面进行论证。先用对比的方法指出一个事实,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与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接着进一步分析:“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自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然后又引用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加以证明,使论点得到让人信服的证明。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在论述中又插入“赂者”先祖们“暴霜露,斩荆棘,

3、以有尺寸之地”和“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及“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的生动描述,不仅形象地说明了赂秦者怎样陷入“力亏”的境地,而且通过鲜明的对比,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可谓是情理并茂。  其次,从“不赂者”方面论述。先说齐国,指出它“与赢而不助五国”,所以“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再分析不赂而抗秦的燕、赵,用它们“用兵之效”的事实,说明秦国并非不可战胜,其实这是从反面证明“赂秦之弊”。接着分析它们的灭亡是处于“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这样就把灭亡的罪责归到“赂者”的身上,使中心论点得到进一步的证明。最后又

4、运用假设推理,用不赂秦的可能结果与赂秦而亡的事实对比,引起人的深思。  整个论证主体部分,都是围绕中心论点以事实为依托进行分析、比较、引用、推理,让论据和论点有机联系起来,具有让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二、严密性  论证说理如果有懈可击,就无法让人信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那么,最大的漏洞就是,六国中有三国并没有“赂秦”,为什么也亡国了呢?不解决这一问题,观点就无法成立。作者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因而在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后,又用了几乎同样的篇幅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分析。论证的严密性,还表现在语言表达要有分寸。在

5、进行假设推理的时候,对其结果,作者说是“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并未说一定会战胜秦国。其他地方如“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话说得都很有分寸。议论文就要以理服人,给人以理性之美。苏氏父子三人都写过《六国论》,立意不同,但分析都合情合理,自成一说。有兴趣的同学们不妨找来比较阅读。  三、条理性  在各种文体当中,议论文对条理性的要求可以说更高一些。本文从结构上来说,开头摆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分两层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历史教训,得出结论。引论、本论、结论,一目了然。从论证思路上来说,作者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后,针对会

6、出现的疑问,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然后再具体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事实上,作者在中心论点下设置了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赂者因赂而丧,不赂者因赂者而丧。思路清晰,自然连贯,给人以势如破竹之感。  四、针对性  苏洵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与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现实有关。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北宋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

7、,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极大的削弱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后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下了这篇文章。所以苏洵最后总结历史教训时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里的“为国者”已是一语双关,明指六国统治者,暗指北宋统治者。接着又用一推想“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矛头则直接指向了北宋统治者。昔日六国虽“势弱于秦”,“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今日北宋强于契丹与西夏,但朝廷却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重蹈六国的覆辙,自然就连六国也不如了。此可谓语意深切,发人深省,且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作者单位:江

8、苏省沛县中学(221600)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