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试题]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ID:35494050

大小:111.44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3-25

[试题]之字的意义和用法_第1页
[试题]之字的意义和用法_第2页
[试题]之字的意义和用法_第3页
[试题]之字的意义和用法_第4页
[试题]之字的意义和用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题]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z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菊,花之隐逸者也。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①公将鼓之。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③怅恨久之。二、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2、)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④又数刀毙之。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①渔人甚异之。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四、语法作用。(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

3、,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之”作代词用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啲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之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4、)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榦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之,,作动词用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5、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匕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三、“之”作助词用“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6、《愚公移山》)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②以天

7、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之用作助词,又分几种情况:(-)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

8、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化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