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二石钟山记(中职教育)

教案二石钟山记(中职教育)

ID:35501834

大小:59.9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25

教案二石钟山记(中职教育)_第1页
教案二石钟山记(中职教育)_第2页
教案二石钟山记(中职教育)_第3页
教案二石钟山记(中职教育)_第4页
资源描述:

《教案二石钟山记(中职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石钟山祀教学目的:1、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2、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3、通过学习木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4、学习借记游以阐述口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5、学习诵读文言句中停顿的方法,不读破句,读岀语气。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教学难点: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粕神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想:1、木文是一篇带有考辨性质的游记,既具冇驳论文的某些特点,又具有i般游记的特点,把二者有机结合起來是本文的重要艺术特点,也是教学难点。2

2、、教学方法:运用比较法,通过与《游褒禅山记》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特点。3、继续培养学生借助丄具书和课文注释口学古文的能力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III(现在四川眉山)人。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其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口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嘉祜二年与弟苏辙屮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他-生遭受政治磨难。人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被人告发作

3、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來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耒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祜元年(1086),宋哲宗继位,起用反变法派司马光为相,苏轼再入朝,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但又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出知杭州。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又得势,苏轼再遭打击,被一贬再贬,由英州(现在广东英徳)、惠州(现在广东惠州)一直远放到脩州(现在海南脩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还,次年病故于常州。谥文忠。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而创作才能的大家。他是“唐宋八大家”Z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

4、畅达。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有诗文集《东坡七集》等。二、石钟山和历代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三种说法石钟山位于鄱阳湖人长江Z处,属江西湖口。由中石炭系的石灰岩构成。有上下两座山,南边一座滨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面积约0.34平方公里,北边一座滨临长江的叫下钟山,面积约0.2平方公里。两山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对高度50〜55米。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石钟山虽然并不高大,但因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处,交通方便,而且波

5、光山色,风景幽美,所以历來成为旅游胜地。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古人有三说。1、风水声如钟。由于山体是石灰岩构成,在各种水的冲刷溶蚀下,山的下部临水处的表面形成许多缝隙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高度,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时,缝隙洞穴就会“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北魏郦道元和北宋苏轼就是持这种因风水声而得名的说法。但这种声音需要水位、风力、风向诸条件都合适才会发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的。2、石声如钟。山石,特别是溶洞地区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用槌敲打,是会发音的。所谓“南声函胡”是没有形成岩溶洞穴的岩石发出的声咅,“北音清越”是洞穴发音的岩石

6、,或碳酸盐再沉淀时形成的形态奇特的岩石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唐代李渤就持这种因石声得名的说法,近人也有支持这种说法的。3、山形如钟。石钟山下部山体,由于地下水和江湖水的冲刷溶蚀,形成溶洞。《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明、清时就有-人持这种以形得名的说法了。不过江湖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比较大,高低相差达十儿米,只有水位非常低时,人们才能进入洞内,从内部领略“覆钟”的形象。三、课文分析(一)划分层次,归纳层意。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写亲访石钟山的时间、同伴和机会。第二层:(“寺僧……笑

7、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如乐作焉”)写游石钟山的所见所闻。笫四层:写苏轼向苏迈谈口己实地探究山名由来得到的结论。(二)对寺僧“固笑而不信”的理由是什么?写这一层有何作用?提示;寺僧的做法与李渤一样——“扌II而聆之”,不信的理由与前段相同(“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作者笑寺僧同李渤i样浅陋。作用:①表明李说的影响很大,寺僧就是他的信徒。②表明作者虚心好问,但并不轻信,具有——定的求实精神。③增加考察的兴致。(三)在绝壁下见到听到些什么?试作简要分析。川一个成语概括出这段景物描写创设的气氛,并思考渲

8、染这种气氛的目的。提示:所见的是“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侧立千尺”言其高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