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35万移民将于月底完成搬离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35万移民将于月底完成搬离

ID:35523276

大小:208.22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3-2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35万移民将于月底完成搬离_第1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35万移民将于月底完成搬离_第2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35万移民将于月底完成搬离_第3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35万移民将于月底完成搬离_第4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35万移民将于月底完成搬离_第5页
资源描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35万移民将于月底完成搬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南水北调中线移民众生相2011年06月07日02:42瞭望新闻周刊张辉我要评论(21)字号:T

2、T  在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有些村民甚至搬迁过六七次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辉  河南省淅川县。一位移民将几年前亲手做的几张椅子最后放上卡车后,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走向了家中那只狗。这只狗已经陪伴他5年了,一向非常听话。但这一次,它却低叫着躲开了。他摇了摇头,说,连狗都不想走啊。  不远处,村长正带领着村里的一千多个村民,向着村子方向跪了下去。在他们的身后,一辆辆卡车已满载家当。车头和车身上,写着“移民光荣”的红布在阳光下红得耀眼。再过一会儿——2009年8月的一天,

3、他们就将离开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河南省淅川县,驶向五六十里以外的邓州市孟楼镇。这个距离,对于很多从未出过远门的老人来说,显得过于遥远。  此前,因为丹江口大坝的建设,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数次搬迁。这次,由于丹江口大坝坝顶将由原来的162米增加到176.6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抬高至170米,风浪线172米,他们再一次成为移民。  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的一个缩影。随着南水北调工程进展,湖北、河南两省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库区移民和干线征迁工作,涉及32.8万人,其中约23万人需要外迁。2010年年初,《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北京出发,经由湖北、河南、河北三省

4、,对南水北调中线库区移民和干线征迁工作追踪采访。  搬了数次的移民  1959年,淅川县香花镇张义岗村的小万,和县里数千名同乡一道,穿着军衣,迁向一个他们年前刚知道的地方——青海。听说朱德总司令也在那里,小万异常兴奋。根据有关安排,长于算账的他,在那里负责统计工作。  但是,到了青海以后,小万才发现,那里的环境和河南差距太大了。此前从没出过远门的他,遭遇了人生最严重的水土不服。一方面,和当地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迥异,用小万的话说,他干脆就很少和当地人接触;另一方面,那时候,国家经济正处于非常困难时期,生活资源非常紧张。正长个子的小万,和同来的老乡们一起,每天在食堂吃点馍

5、、喝点汤。  1961年,小万回来了。用他的话说,在那吃不习惯。  不少人也开始逃回到淅川。  这就是小万经历的第一次移民。1958年,当听说可能要去青海时,很多人还不知道移民这个词,他们称之为“支边”。也就是那个时候,丹江口大坝开始建设。此时,距毛泽东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一构想,已有6年。  回去后的小万,在一次次的移民搬迁中,慢慢地变成了老万。除了支边移民,他印象深刻的还有两次。1969年,丹江口水位上涨,老万的房子马上就要被淹没。于是,老万和其他村民一样,自己扒房子自己建房子,赶紧后靠到岗上,搭了间草房,当地人称之为“庵子”

6、,只有门,没有窗子。其时,老万已经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四年前,他娶了媳妇,很快,夫妻二人育下了两个孩子。冬天的时候,庵子透风,两个孩子冻得哭个不停。老万就在庵子里生火,让一家四口烤烤火。  “1971年,国家又让挪一回。”老万接着说,那时,也是“原扒原建”。  2009年年底,年近70岁的老万再一次搬迁。这一次搬入地是邓州市孟楼镇。这已经是他人生中的第五次搬迁。他的新房子是一座二层小楼,厅堂的正中央,挂着一张毛泽东的画像。回想起历次搬迁,他对这次非常满意。  但是,不少即将搬迁的老人,仍然心有余悸。  在淅川县老城镇穆山村,本刊记者看到,村里的房子大多破旧不堪,有的房

7、子后墙还支撑着棍,以防倒塌。村支书全玉建介绍说,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严格控制丹江口库区淹没线以下区域人口增长和基本建设的通知》(国办发[2003]12号),要求“在丹江口工程区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擅自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凡违反规定的建设,拆迁时一律不予补偿。“停建令”下发以来,村里再没建过新房子。  再加上得知要搬迁了,村民也多半不愿修缮自己的房屋:“一到下雨天,上头大下,下头小下(当地方言,指屋子漏雨),太危险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村里所有人都想搬出去。记者了解到,一些年轻人出于生活和发展的考虑,大多积极搬迁;但是,一些年龄较长者,则犹豫不决

8、。  村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太太说,今年她已经78岁,“一搬三年穷”,而她已经搬了3次。眼下,他们村将搬往距此逾500公里的郑州市中牟县。“看电视上播《夕阳红》时,那里的老头老太太过得不错,但我还是不想搬。”老太太说。  她向记者回忆,她先从老城镇搬过来,随着水位的上涨,她一家逐渐往坡上靠。“水位最高的时候,曾经‘撵’到157米。”此间,她家和老万一样,也曾住过庵子,而且还住过两次。  那时,老太太的丈夫还在外地工作,老太太一人既要挣工分,又要照顾孩子。冬天庵子冷,被子又少,孩子们受了不少罪。  1970年,搬到现在住的房子,砖木结构。不久,她生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