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桃花源记》教案

21、《桃花源记》教案

ID:35524215

大小:58.7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25

21、《桃花源记》教案_第1页
21、《桃花源记》教案_第2页
21、《桃花源记》教案_第3页
21、《桃花源记》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21、《桃花源记》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1、《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标1、懂得文中实词“穷、交通、寻”等的意思,虚词“Z、以、”等的用法。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到语言现象。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字词含义及用法。2、了解文章行文的思路。课前准备(教具、预习作业等)学生反复诵读,并结合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在领悟文意时,要求学生看懂注释。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意。课堂教学实施设计学生活动复备内容一、导入新课:「古名篇〈花桃源记〉出自我国屈原以后的又一伟大诗人、晋代杰出的诗辞散文大作家陶渊明的手笔。〈桃花源记〉即〈桃花源

2、诗〉后边的记。记,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其后是一首五言古诗,“记”又相当于该诗的序。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它是我国古代散文屮的奇葩,传诵至今不衰。那么,陶渊明乂为什么要写这篇记呢?这与陶渊明的身世不无关系。二、了解作者: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世家。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后來某天,郡逍督邮至县,史役告诉他耍来带鞠躬迎接,他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口免离职去。在官仅80多天。离任时,作了一篇《归去来辞》以明志。此后一宜过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

3、,再没有出仕。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加Z,他对东晋的黑暗现实不满而归隐,血対这些惨痛的现实,越來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花桃源记〉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环境优美,怡然自乐。在这样的理想社会,没有君主,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欺诈。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白食其力、康乐幸福的牛活。这个桃花源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对于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抗议和憎恨。正是出于这样一些因素,陶渊明才写出了这篇划时代的杰作。三、新课讲授:1、全班朗

4、读全文。2、思路感知: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入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3、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统丽的景色。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花林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绿水,夹岸的桃林,纷E的花片,芳香的嫩草,仿佛冇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4、第2段,描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和感受。这里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Z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H光,急切心悄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

5、道,迎来的是“豁然开朗”,深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乂一村”的韵致。“豁然开朗”为渔人的总的感觉,接下去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写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的环境。这里的环境是平和、宁静、淡远。文屮把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清景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不绝于耳。写桃花源屮人的衣着及和平劳动与幸福生活。这两句在上文描的基础上,由远而近,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这里往來的行人和耕作的农夫,男男女女,他们穿戴虽然与挑花源外的人一样,但他们精神面貌却大不相同。这里不管黄发的老人还是披发的儿童,个个精神焕发,恰然自乐。作者在这一段屮,着力描述桃花

6、源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气氛。这一段文字恰似一首恬静闲适的山野抒情诗,乂如一幅祥和、古朴的III园风景画。这一幅理想的牛活图景,同当吋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强烈对照。5、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写桃花源的人情卅:风。渔人的到来,打破了桃花源的宁静牛活。大为惊奇,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与世疏离久远之情,同时又为示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和“无论魏晋”张札惊喜之余,“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这些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古道热肠。这里淳朴、真挚的古风依然存在,这与当时的尔虞我诈、巧取豪夺、伤风败俗的污浊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十分鲜明对照。明

7、写桃花源屮人白述來到此地的原因和经过。他们来此地为了躲避眾秦的压迫和社会的动乱,表现了他们渴望自由,追求美好的纶活这儿句还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东晋黑暗腐朽现实社会的否定。“皆叹惋”一句,反衬了世人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对战乱的厌恶,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白食其力、白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理想的追求。最后儿句写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一事,设下伏笔。6、上面的2、3两段是全文的屮心,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桃花源屮宁静美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作者借此寄

8、托了他的社会理想。【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