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哲学之设计方法论

中国传统建筑哲学之设计方法论

ID:35849661

大小:66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21

中国传统建筑哲学之设计方法论_第1页
中国传统建筑哲学之设计方法论_第2页
中国传统建筑哲学之设计方法论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建筑哲学之设计方法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建筑哲学之设计方法论2007-10-30作者:宋雨天青联系作者观念——文化的共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建筑的影响)>>>道家的“虚静”——“虚则实”、“静则动”虚即无,无即大。eg.庭院;eg.园林中的水——“上善若水”,以洁、虚、静、文为佳。>>>儒家的“伦理”中国古人认为世界是一个有序的、均衡的世界。这个观点在道家,表现为顺应天道:“天其运乎?地其处?⋯⋯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庄子·天运》)这个观点在儒家,则将其应用在人伦之上:“君子学道则爱人”。(《论语·阳货》)。“伦理”思想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为尊卑秩序的建立,《礼记·礼运》中有这样的论述:“范金、合土,以

2、为宫室,⋯⋯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伦理观念通过生活中的礼俗习惯建构起一套建筑的秩序模式。这套模式中包含有位置、大小、高低、色彩等诸多元素,从建筑的全方位表现了等级的严谨性。这里仅以方位为例。《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开篇即道:“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正位,就是正天子之尊位,正礼制之次序,以达到礼治的目的。古人以“中”为尊,《管子·度地篇》日:“天子中而处”。《荀子·大略篇》说:“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于是中轴线在古典建筑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eg.北京故宫在民间,传统的家庭往往是三、四代人共住,基于生活及礼仪上的要

3、求,一个院落无法满足需要,于是几进院落组合在一起成为必然,以中轴线的方式,将数个院落串联起来可以在整体上达到规则有序。庭院将散落的单体建筑组织起来,中轴线又将院落组织起来,这样一组组地将建筑群的层次推向深远,形成中国建筑独有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境地。而在这一串之间又有尊卑之分,最尊之处往往是祖宗神灵的所在。eg.民居四合院>>>释家的礼佛空间佛教最初的宗教空间的基本型制是石窟。佛教石窟最早的空间形式是禅窟,也叫罗汉窟。这是一种专为禅僧修习的小窟,一般多分散,且各自独立。这种静寂的空间形式适合于禅僧端坐冥想,行思修炼。毗诃罗式石窟,是对禅窟的一种发展。“毗诃罗”是梵文Vihara的音译,意

4、译则为”精舍”、“僧院”、“住处”,毗诃罗式窟的布局是围绕着一个较大的方形窟室,在左右后壁开凿一些小的支穴,这些支穴相当于早期的禅窟。毗诃罗窟在印度比较流行,而在中国此类窟形发现的不多。佛教崇拜经历了一个从礼拜一般的象征物到礼拜佛塔,再到礼拜佛像的过程,石窟的发展也是按照这个过程进行的。中国早期的石窟大部分为中心塔柱式的,这时正是对佛塔礼拜的时期。因为佛陀或圣徒入灭后均建塔供养,所以塔自然就成为佛教徒礼拜象征物的主要崇拜对象。在石窟中修习的佛徒们为了方便参修和供养,便把习禅的石窟(毗诃罗式的)扩大,在窟中开凿出象征佛陀的佛塔,这就是支提窟,或称中心塔柱式窟。中心塔柱式窟是北朝洞窟的典型制。

5、这样的洞窟一般面积不太大,约50平方米左右。敦煌254窟,从前室后壁正中凿一个可容二人并行的不太宽也不太深的门道进入窟内,洞窟平面是一个纵长方形,从空间上说,它又是有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前部占纵深三分之一多;后部平面略呈正方形,在方形中心凿出直通到顶的方形塔柱。在塔柱的左右和后面形成通道。塔柱下部是简单的塔座,上部是塔身,四面凿龛。这里形成的前面两个空间,前部较开阔,可供僧徒聚集礼拜;后部围绕塔柱形成一个回旋式空间,是佛教徒修习禅定及入定前后绕塔柱右旋礼拜的空间。这后一种空间行为仍源自佛塔崇拜。eg.敦煌254石窟再进一步是观像崇拜的发展。佛经认为,修禅须先观像。晋末天竺高僧鸠摩罗刹译的《坐

6、禅三昧经》卷上云:“念佛三昧有三种人。或初习行,或已习行,或久习行,若初习行人,将至佛像所,或教令自往,谛观佛像相好。相相明了,一心取持还至静处,心眼观佛像,令意不转,系念在像不令它念,他念摄之令常在像。”这一段话,说明了在修习时,须先熟视观察佛像,然后寻静处,以心眼观想佛之相好,即由观形象而观法身。所谓“相好”,是指佛教对塑造释迦牟尼佛像逐步形成的具体规定,即“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合称“相好”,这是佛徒心目中佛祖形象的最高典范。石窟到这一时期便以佛像代替了塔柱。这种石窟的代表是“覆斗式”窟。覆斗式石窟是隋唐洞窟最常见的基本形制。如果说北朝早期的中心塔柱式石窟还未脱离印度佛教石窟的影

7、响的话,那么覆斗式石窟则已是中国化的体现了,它实际上是佛殿内部礼佛空间在石窟上的反映。随着佛教在民间的普及,世俗民众也多参与到礼佛的活动中,这时的石窟不在是独立为出世修行的僧徒提供参习的空问,而且也要接纳俗世弟子及信徒的参礼,所以在覆斗式石窟中,造像退移至后壁龛中,而前部则留出更大的空间供信徒礼拜。佛徒在这个空间中的行为是直线进退式的,所以称其为“进退式”礼佛空间。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是“舍宅为寺”,这就注定佛教的礼拜空间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