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习题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习题

ID:35900071

大小:27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4-23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习题_第1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习题_第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习题_第3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习题_第4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习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习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作业一、选择题1.(2018·广东肇庆三模)鸦片战争前后,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六十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这一变化反映了(  )A.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B.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落C.政府放宽对棉花出口的限制D.传统小农经济蓬勃发展答案 B解析 棉花是传统手工纺纱业的原料,从鸦片战争前后的进口到六十年代以后的大量出口,反映出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败,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项错误,B

2、项正确;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小农经济模式,A项错误;材料现象是经济作用的结果,政府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C项错误。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当时的地租额很高,一般是地价的十分之一,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一。这就是说,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上述材料表明(  )A.土地税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C.近代工业资本原始积累处境艰难D.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

3、“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许多资金用于投资土地而没有投入到工业中,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正确。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是军事工业;而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转向民用工业。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派意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B.国内局势走向稳定和平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答案 B解析 洋务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即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和第二次鸦

4、片战争的打击,到19世纪7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洋务企业的发展重心随之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A项不是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后,故C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是在甲午战争后兴起的,故D项错误。4.(2018·河北五市联考)7关于洋务运动的史学评价,有人认为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史观影响史学结论B.史学研究要服务现实C.阶级立场影

5、响史学结论D.历史认识无客观标准答案 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体现的是革命史观的研究范式,“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体现的是现代化史观的研究方向,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本身说法不正确。5.1895年底,清政府就芦汉铁路兴建一事颁谕,允许能集资千万两以上白银的富商设立公司筑路,赢绌自负。1896年,总理衙门根据王鹏运准民招商集股开矿、官吏认真保护不得阻挠的奏折,奏请咨令有关省份厘定章程,地方官不得勒索,得到皇帝同意。这

6、些措施(  )A.说明洋务运动取得初步胜利B.推动民间兴办实业浪潮的兴起C.体现出对“中体西用”的反思D.是在为“新政”的实行制造声势答案 B解析 据材料中“1895年底”“1896年”可知,材料所述现象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A项错误;根据材料“允许能集资千万两以上白银的富商设立公司筑路”“准民招商集股开矿、官吏认真保护不得阻挠”“地方官不得勒索”可知,清政府实施了一些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办厂,这必然会推动民间兴办实业浪潮的兴起,B项正确

7、;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推行这些政策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D项错误。6.从19世纪90年代起,梁启超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时事政治评论,因这些文章大多发表在后来的《时务报》和《新民丛报》上,所以有人将之称为“时务体”和“新民体”。用这种文体写作的政论文章,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征服了万千读者。这表明(  )A.文体变革使报刊的读者群发生根本转变B.报刊成为维新变法时期文学革命的中心C.报刊的推广使白话文运动深入社会各阶层D.知识分子以近代报刊

8、为平台创新政论方式答案 D解析 材料中梁启超用“时务体”和“新民体”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时事政治评论,征服了万千读者,表明知识分子以近代报刊为平台创新政论方式,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报刊读者群发生根本转变,故排除A项;材料不能表明报刊成为维新变法时期文学革命的中心,故排除B项;19世纪90年代,白话文运动尚未兴起,且“万千读者”不等于“社会各阶层”,故排除C项。7.下面为晚清至民国时期某地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这反映了该地(  )7A.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B.农业经济遭到破坏C.农村经济结构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