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ID:37399694

大小:241.75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9-05-12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1页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2页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3页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4页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lzszgfljm@sina.com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赖有声。推断:借书,借一本几本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是什么珍本秘籍,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所以,“借”应当理解为“积”,是“堆叠”的意思。2、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4、燕军扰乱奔走。5、无乃尔是过矣。6、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注:1、未注意语境2、以今义代古义3、对义项掌握不全面,以常见义代冷僻义4、对通假、词类活用掌握不准5、望文生义偷:苟且、马虎

2、扰乱:惊扰、混乱积累和推断积累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扩大实词量。记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中学课本里出现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含义,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推断就是运用技巧推测和判断文言实词的词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0、异读字1、通假字2、偏义复词4、古今异义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古音异读5、词类活用【知识网络】3、一词多义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3、君子生非异也4、赢粮而景从5、

3、举酒属客★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通假的原则是音同,如不全同,也要近似,声音相差很远,一般不能构成通假。二、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做陪衬。(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2)两个语素意义相对(反)便可白公姥,及时遣我归如何辨析: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死生,昼夜事也从复词表达的实际情况来判断;从逻辑上去判断。练习:1、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2、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3、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4、。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三、巧解文言实词推断文言实词词义六法1、语境分析法2、结构互训法3、语法定性法4、联想推断法1、语境分析法①《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授衣是“奴隶主授给奴隶衣服”,还是“交给缝衣服的任务呢”?【推敲】://不少书上将“授衣”注释为“分发寒衣”。这是值得商榷的。《七月》是反映奴隶的辛勤劳动和痛苦生活的诗。联系本诗的这一主题,“授衣”宜理解为“奴隶主把缝衣的任务交给奴隶”为好,而非分发寒衣。不然不符合奴隶社会的情况,也与诗中“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矛盾。②《石钟山记》:郦道元

5、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③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篡改赞同【推敲】://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为文化水平低,没法用文字记下来。因此应理解为“记载”。④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B“将兵”:将领和士兵(2002高考题)“将”可当动词“率领”讲,也可作名词“将领”讲。B项对还是错?【推断】联系后文,既然说到“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可见是李广对部下的

6、关爱,带兵有方,说的是他领兵的情况而不是指李广手下的将领和士兵。所以B项错。【推断】“知”字如译为“知道”或“了解”都是不合逻辑的,因为“不知道”与“不了解”是不可能“皆为尽哀”的,这里只能翻译为“熟知”,“不熟知”即一般了解,也“皆为尽哀”,可见李广深得人心,这样翻译才合情理。⑤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02年全高考第16题)2、对称结构互解法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文过饰非】我们可能知道“饰”是“掩饰之意”,而对“文”则有些把握不住。这个词语中的

7、过和非同义,那么文和饰也应该同义。文就是文饰、掩饰的意思。【求全责备】全,全面。备,完备。意思同。“求”和“责”意思也应该相同。“求”是要求,“责”也是要求(责成、寻求)。这样就不会把则和备看成是“责备”了。【前倨后恭】“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恭敬。倨,傲慢。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推断】上下句以“而”连接,表并列。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为并列关系,“圣君治国”当翻译成“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成译“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对应。

8、全句可翻译为“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过了。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惊恐),未尝不呼父母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