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方社会的诉讼实态_吴佩林

清代地方社会的诉讼实态_吴佩林

ID:37567102

大小:410.93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5-25

清代地方社会的诉讼实态_吴佩林_第1页
清代地方社会的诉讼实态_吴佩林_第2页
清代地方社会的诉讼实态_吴佩林_第3页
清代地方社会的诉讼实态_吴佩林_第4页
清代地方社会的诉讼实态_吴佩林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代地方社会的诉讼实态_吴佩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3年11月清史研究Nov.2013第4期TheQingHistoryJournalNo.4学术专论清代地方社会的诉讼实态吴佩林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摘要]对清代地方社会的诉讼实态,由于史料的来源和分析的视角不同,现有的研究得出了“反诉讼社会”、“诉讼社会”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反诉讼社会”论者站在官方的立场,运用官箴、典籍一类的文献,更多的是表达了官民对无讼社会的理想诉求;而“诉讼社会”论者则是爬梳档案、方志、县官记录一类更接近民众实际生活的数据,力求探知到当时地方诉讼的实际状态。“反诉讼社会”论作为上层的政治理想无可厚非

2、,事实上,官方为实现这一理想,也有一系列的制度设计;而检讨“诉讼社会”论,疑问不少。“健讼”、“无讼”实则是一个话语的表达,官方及书写者关于“健讼”的描述与“无讼”一样,是一个基于道德和现实层面的价值判断,它并非指可以测算的诉讼规模。[关键词]清代地方社会无讼健讼诉讼实态[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87(2013)-04-0029-12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诉讼实态是指官方对诉讼的态度以及实际的诉讼状态。对于传统社会诉讼实态,学界目前存在“无讼”、“健讼”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并且都各有相当多的研

3、究成果。为什么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反差如此之大?学界对利用档案进行收呈数量与实际的案件发生数的统计是想论证什么?诉讼规模可以统计得出吗?清代地方社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诉讼实态?笔者拟在学术史回顾与检讨的基础上试图回答以上问题,以期能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清晰的认识前提。一、学界对传统社会诉讼实态的认识就既有的研究来看,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认识。(一)“无讼”———反诉讼社会费孝通认为,乡土中国社会是一个追求“无讼”的社会,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乡村里所谓的调解实质是一个教育过程。①这种无讼观渊源有自,它

4、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发展起来,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儒家学者追求的[收稿日期]2013-04-20[作者简介]吴佩林(1973—),男,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南充637009;mstw2008@163.com[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11&ZD093)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10482)成果。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58页。②可见于语和:《〈周易〉“无讼”思想及其历史影响》,《政法论坛》1999年第3期;陈景良:《崔述反“

5、息讼”思想略论》,《法商研究》2000年第5期。29“没有纷争的和谐社会”;第二是司法官“息讼”的实践;第三是百姓“耻讼”、“惧讼”的心理状态。①无讼观作为一种思想的形成,与天道和谐的宇宙观、教化为先的德治观、法即刑的法律观、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上层追求的社会秩序与稳定的政治思想等密不可分。②在此基础上,学界进一步认为“厌讼”是中国人诉讼观念的最明显特征,成为一种民族的传统心理。③“无讼”、“息讼”、“厌讼”三者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无讼”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价值观念,属于理想的范畴;“息讼”是“无讼”理想的异化,常常表现为以拖延的方法来促使诉讼当事人主动放弃和撤销诉讼请求、拒绝受理诉

6、讼、感化息讼、设“教唆词讼”罪;而“厌讼”是理想与经验互动的现实结果。④也有学者从中西法律文化类型比较的角度来予以论证,认为与西方以“权利本位”为特质的好讼、泛讼不同,立足于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以“义务本位”为特质的传统中国乡土社会属于无讼的社会。儒家伦理一切以和为贵,体现在乡土社会便是个“反诉讼社会”。⑤(二)“健讼”———诉讼社会与“无讼”观点相反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无讼”是理想,“健讼”是现实,明清社会是一个“健讼社会”。邱澎生阅读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后指出,作者对“无讼”在传统中国法律文化中的作用之分析明显低估了宋元明清以来出现于许多地方志、笔记、文集中所描述的健讼、好

7、讼风气的历史意义。⑥学者也正是在史料的拓展与比较过程中发现了明清以来诸多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词讼数量激增而非民众普遍厌讼的“健讼”实相。侯欣一查阅了涉及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山东等七省的150多种地方志,发现在考察区域内,健讼的地区已远远多于厌讼和畏讼的地区,而且健讼与寡讼的风俗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中南的湖北寡讼的地区就远远高于健讼的地区,江南健讼的地区已达3/4。民间诉讼所涉及的当事人几乎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