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瑞安安高初中部邵蕾萌)

6.1.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瑞安安高初中部邵蕾萌)

ID:37573090

大小:6.25 M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5-25

6.1.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瑞安安高初中部邵蕾萌)_第1页
6.1.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瑞安安高初中部邵蕾萌)_第2页
6.1.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瑞安安高初中部邵蕾萌)_第3页
6.1.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瑞安安高初中部邵蕾萌)_第4页
6.1.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瑞安安高初中部邵蕾萌)_第5页
资源描述:

《6.1.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瑞安安高初中部邵蕾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温州市初中“精品百课”课例学校(全称):瑞安市安阳高级中学初中部姓名:邵蕾萌课题: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北方地区之《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手机(全号):13566182653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2-6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解读:“不同地区”——在第五单元基础上,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为基本格局。在四大地理区域内,选择既能体现区域总体格局又能反映各自独特自然与人文特色的地区。教与学的过程中,既要展示各区域丰富多彩的人文特色,又要分析自然环境与人文特色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在中国

2、的位置及其所跨的省级行政区。2、从地形图、地貌景观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特点。3、分析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点:了解并能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概况、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民俗。教学难点:能说明形成黄土高原独特景观和人文文化的原因。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地图图表法、描述法等学习方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新课导入图寻位置、图说范围地理概况图辨气候图识地貌

3、新课学习合作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人文地理人地关系拓展延伸绘制思维导图新课结课教学过程预设:11新课导入出示“安塞腰鼓”的画面,教师朗诵。(30秒)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声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刘成章《安塞腰鼓》选段承转:是哪片土地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是哪片土地承受如此精心动魄的搏击!生答:黄土高原。承转: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访这片黄土地。(画面配上感情朗诵,让学生兴致盎然地进入新课学习)新课学习一、学生尝试归纳认识地理分区的

4、方法归纳1、经常利用各类地图或图表去学习2、主要应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认识一个区域3、要综合多种地理要素并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特点4、要特别注意区域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温故而知新,回顾上学期学习过的认识区域的方法)二、地理概况篇(一)图寻位置出示《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中国地形图》提问:黄土高原在哪儿?明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11(二)图说范围出书P6-11《黄土高原地形图》、《黄河流域省级行政区划图》思考:1、黄土高原东起_____,西到_____,北抵_____,南连____,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2、黄土高原地跨哪些省级行政区?(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5、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三)图辨气候出示《延安的气温降水图》,说说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及降水有什么特点?明确:温带季风气候,且降水集中在夏季。(四)图识地貌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刘成章《安塞腰鼓》选段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左右,最厚达300米以上。1、提问:结合图文说说黄土高原地貌景观有什么特点?明确:沟壑纵横、支离破碎。2、出示图片感知一下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三者的地貌特点(上图)。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黄土梁:长条状的黄土丘陵。11黄土峁:外形呈穹隆状或馒头状的黄土丘陵。承转:

6、曾经这里很早就是农业的发展区,然而现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却成了其真实写照,黄土高原成了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五)合作探究材料一:黄土高原上那么多黄土哪里来的?科学家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等,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等地吹过来的。材料二:黄土由粉砂颗粒组成,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故具有直立性,不易塌陷。但土质疏松,易溶于水,抗侵蚀能力低,易起风沙。材料三:黄土塬、梁、峁之间的关系基本代表了流水对黄土的侵蚀强度和地貌演化过程。1、结合材料,合作探究: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自然原因:地形

7、、降水、黄土特性、植被。社会因素:人口的过度增长、开垦、采矿、修路。危害: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不利于农业耕作,使作物产量下降;使河谷增多、扩大、加深,耕地面积减少;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的泥沙,黄河下游成了“地上河”。2、追问:到底是水土流失导致的千沟万壑,还是千沟万壑导致的水土流失?(通过读图和层层设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三、人文地理篇“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