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第五章-细菌病毒的遗传分析

遗传第五章-细菌病毒的遗传分析

ID:37607410

大小:10.03 MB

页数:78页

时间:2019-05-13

遗传第五章-细菌病毒的遗传分析_第1页
遗传第五章-细菌病毒的遗传分析_第2页
遗传第五章-细菌病毒的遗传分析_第3页
遗传第五章-细菌病毒的遗传分析_第4页
遗传第五章-细菌病毒的遗传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遗传第五章-细菌病毒的遗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章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分析第一节细菌和噬菌体的突变型及其识别方法突变型:带有突变基因并在表现性上显示出相对差异的个体。一、细菌的突变型1、按营养代谢的正常与否分类原养型(野生型):这类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用“+”表示。营养缺陷型(突变型):这类细菌需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所需的成分才能生长。如:大肠杆菌(E.coli)中,苏氨酸野生型Thr+苏氨酸缺陷型Thr-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叶亚新2、按细菌的抗药性能分类敏感型(野生型):这类细菌通常会被一定剂量的某种药物杀死,用“s”表示抗药型(突变型):这类细菌能够在涂布有一定剂量某种药物的培养基上生长,用“r”表示如对青霉素(Penecillin

2、)敏感型Pens抗药型Penr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叶亚新3、根据能否抗噬菌体(phage)分类噬菌体敏感型如E.coli的Tons(对噬菌体T1敏感)Ttos(对噬菌体T2敏感)抗噬菌体突变型如E.coli的Tonr(抗噬菌体T1)Ttor(抗噬菌体T2)E.coliTonsE.coliTonrT1phageT1phage致死生长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叶亚新二、噬菌体的突变型噬菌斑(plaque):是指由于噬菌体的侵染,使细菌细胞裂解,在长成的细菌菌落上出现一些圆形而清亮的小洞,这些小洞就是噬菌斑。plaque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叶亚新1、快速溶菌突变型如T2phage的r+、rE.coliE.col

3、iT2phageplaque:小、边缘模糊r+plaque:大、边缘清晰r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叶亚新2、寄主范围突变型如T2phage的T2h+、T2h接种T2h+、E.coliTtorE.coliTtorE.coliTtorE.coliTtos接种T2h、无噬菌斑有噬菌斑E.coliTtorE.coliTtosE.coliTtosT2h能作用于T2h+只能作用于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叶亚新第二节细菌的遗传分析一、E.coli的结构质粒(plasmid)细菌染色体细胞壁细胞膜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叶亚新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叶亚新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叶亚新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叶亚新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叶亚新质粒(

4、plasmid):是指能自我复制,并可在细菌分裂时传递给子细胞的细菌染色体外的环状DNA分子。1、质粒存在的状态独立于细菌染色体外进行遗传连在细菌染色体上一同遗传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叶亚新2、质粒的基本功能自我复制与细菌染色体连接感染3、几种典型的质粒性因子F产大肠杆菌素质粒ColE1抗生素抗性质粒R1004、质粒的分类按转移特性分类接合型:这类质粒一般使细菌细胞有致育性,且在细胞间接触时转移。非接合型:这类质粒不能在细胞间转移,其中大部分不具备编码性伞毛的基因。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叶亚新按自我复制能力分类严紧型:这类质粒在寄主体内只产生一个或几个拷贝,它们的复制与染色体DNA复制相伴随。接合型质

5、粒一般是严紧型质粒。松弛型:这类质粒在寄主体内可产生10至200个拷贝,它们与染色体复制不同步。大部分非接合型质粒属于松弛型质粒质粒、附加体、温和性phage、病毒特征区别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叶亚新二、细菌的杂交在E.coli中,有两个营养缺陷型品系A品系:met-bio-thr+leu+thi+B品系:met+bio+thr-leu-thi-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叶亚新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叶亚新原养型菌落出现的可能原因:细菌之间结合发生重组而形成。细胞间并没有接合,而是交换了DNA。细胞间并没有接合,而是通过培养基交换了养料细胞并没有接合,而是亲本细菌发生了回复突变A品系B品系滤片基本培养基基本培养

6、基无菌落无菌落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叶亚新三、E.coli的性别A:M-B-(甲硫氨酸和生物素缺陷型)B:T-L-B1-(苏氨酸亮氨酸维生素B1缺陷型)ASr:M-B-抗链霉素突变型ASs:M-B-链霉素敏感型BSr:T-L-B1-抗链霉素突变型BSs:T-L-B1-链霉素敏感型在不含链霉素的基本培养基上正交ASsxBSr反交ASrxBSs有原养型出现有原养型出现正交ASsxBSr反交ASrxBSs在含有链霉素的基本培养基上有原养型出现无原养型出现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叶亚新F-:相当与雌性动物的E.coliF+:相当与雄性动物的E.coli决定E.coli性别的是一种质粒,即F因子。F因子既可脱离核

7、染色体组而在细胞质内游离存在,也可插入即整合在染色体组上。它既可经过接合作用而获得,也可通过叮啶类化合物、溴化乙锭或丝裂霉素c等的处理,使其DNA的复制受抑制后而从细胞中消除,它是有关细菌性别的决定者,凡有F因子的细胞,在其表面均有性伞毛存在。F+xF-70%F-变成F+F+xF+100%F+F+变成F-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叶亚新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叶亚新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叶亚新四、Hfr品系(高频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