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ppt课件

高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ppt课件

ID:38690987

大小:268.8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6-17

高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ppt课件_第1页
高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ppt课件_第2页
高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ppt课件_第3页
高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ppt课件_第4页
高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高热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高热(HighFever)在临床上属于危重症范畴。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0℃以上。2病因急性高热长期高热3急性高热1.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2.非感染疾病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惊

2、厥及癫痫大发作等。3.变态反应过敏,异体血清,疫苗接种反应,输液、输血反应等。4长期高热1.常见病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症等。2.少见病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5高热是一些疾病的前驱症状,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急性感染性疾病和急性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如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肤感染等,后者主要由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热、血清病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代谢疾病所引起。6发病机制致热源机制非致热源机制7致热源机制引起发热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外源性致热原和内源

3、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是由外源性致热原刺激后产生的,即当外源性致热原(包括各种病原体、炎性渗出物和无菌性坏死组织等)作用于粒细胞(中性和嗜酸性)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后,经过一系列反应,则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如白细胞介素-1(IL-1)、和干扰素等,当它们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后,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经运动神经使骨骼肌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结果使体温上升。8非致热源机制非致热原性发热是由于:①体温调节中枢损伤,直接引起发热。②产热过多或散热障碍疾病所致发热。9处理降温措施其他对症处理病因治疗10降温措施1.物理降温将患儿

4、置放于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流通处。用冷温毛巾或冷水袋,敷头额、双腋及腹股沟等部位,或用布包裹的冰袋枕于头部或放置于上述部位。亦可用冷水(28~30℃)或酒精(30~50%)于四肢、躯干两侧及背部擦浴。擦浴时如患儿出现皮肤苍白或全身皮肤发凉应立即停止。也可用冷生理盐水(30~32℃)灌肠,对疑为中毒型菌莉者更为适宜,既可降温,又便于取粪便标本送检。2.药物降温对未成熟儿,小婴儿与体弱儿一般不用解热剂降温。常用的解热剂有APC5~10mg/kg/次,或阿鲁散1-2岁婴儿每次1-2片(每片含阿斯匹林0.06克,鲁米那0.015克)。也可用小儿退

5、热栓(扑热息痛栓),1~6岁,1粒/次,一日1-2次,将栓剂塞入肛门。11其他对症处理高热时不显性水分丢失增多,加之食欲减退,应及时补充水份和电解质。口服有困难者给予静脉补液,并注意热量的供给,使用1:4(含钠液:葡萄糖液)液,可适当予以钾盐等。对伴烦躁不安、反复惊厥或一般降温措施效果不著者,可酌情选用氯丙嗪与异丙嗪。12病因治疗对于由感染引起的高热,应根据病情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对局部感染病灶要及时清除。因非感染性疾病所致的高热,也需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13谢谢聆听!1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