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指头陀诗选集

八指头陀诗选集

ID:39083134

大小:49.96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9-06-24

八指头陀诗选集_第1页
八指头陀诗选集_第2页
八指头陀诗选集_第3页
八指头陀诗选集_第4页
八指头陀诗选集_第5页
资源描述:

《八指头陀诗选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八指头陀诗选集  释敬安,字寄禅,别号:八指头陀。湖南湘潭人氏,俗姓黄,名读山,生于清咸丰二年(1852)。自称宋黄山谷后裔。敬安七岁失母,十二岁失父,兄弟寄养于祖父家。曾从师塾学《论语》,不久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后以替人牧牛餬口。敬安勤奋好学,边牧牛边读书,条件虽苦,倒也其乐融融。后曾被收为学校校工,又辗转为富家书僮,期间遭受种种虐待。同治七年(1868年),便到湘阴法华寺,从东林和尚出家,取法名敬安,字寄禅,时年十六。冬天在南岳祝圣寺从贤楷和尚受比丘戒。受戒后,便到衡阳岐山仁瑞寺,从恒志和尚学禅。因曾于阿育王寺烧残二指,并剜臂肉燃灯供佛,故自号八指头陀。他虽

2、识字不多,然天资聪悟,曾做为苦行僧遍游江南。二十三岁偶吟“洞庭波送一僧来”,传为佳句。其咏梅诗亦可谓臻至清灵妙空境界:“本来无色相,何处著横斜?”“传心一明月,埋骨万梅花”。  一八八四年,头陀还乡,与名士交往,与齐白石杨度交友,曾问学于王闿运门下,声誉日隆。历任衡阳罗汉寺、衡山上封寺、大善寺、长沙上林寺、宁波天童寺等住持。辛亥革命时,教界骚然,头陀纠合江苏、浙江的有志之士,在上海组织中华佛教总会,以期统一僧界,被推选为会长。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春,头陀请求南京临时政府保护寺产。不久,与北京政府发生冲突,愤极而客死法源寺,享年六十三岁。其一生留下诗篇1900

3、多首,有《八指头陀诗集》十卷、《续集》八卷、《白梅诗集》一卷行世。其品行高洁,既于禅界德高望重,又“冷眼热肠”,是位高度爱国之僧。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称之为“当世第一流诗僧”“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大师圆寂前一年,在天童山青凤岗营建塔院,取名“冷香”,并环植梅花,故世人又称其为“白梅和尚”。  八指头陀去世后,俗家弟子杨度为其保存诗集遗稿,刊刻时为之作序。旧北平、台湾及湖南、浙江均有出版,后来版本有赵朴初先生题签。  本诗集资料来源于网络,整理编辑时采用“负离子博客”资料为第一蓝本。诗集后附民国徐世昌编选《晚晴簃诗汇》二百卷本收录敬安诗二十四首。另附敬安

4、诗二十题,摘自诸论坛。  黄永健近代诗僧群落,崛起三大声音,一为释敬安(又号八指头陀),一为释曼殊(又号博经),一为弘一法师李叔同,我们从近年来的各种选本所选三僧诗的数量可以略窥一斑,比如《历代名僧诗词选》(台北国家书店一九八二年出版发行)入选民国诗僧四人──弘一、果玲、博经、敬安,其中弘一诗词计六首,果玲诗四首,博经诗二十首,敬安诗二十七首。其它从清初的今种(屈大均)至清末诗僧戒显,入选篇目最多的今种(十七首),最少的戒显(一首)。虽然入选数目多未必就是说诗的质地高明,但最起码它说明其影响的胜出。从传播学的立场来看,社会活动空间大,社会活动频率高的诗僧,读者

5、的批评层广,其诗作流传的空间远、时间长、速度快。如此来看敬安、曼殊和弘一的诗作,很有道理,但这并不是说,那些社交相对封闭的诗僧,其作品不能流传于世。社交封闭如寒山竟能通过岩壁题写的方式,让他的六百多首诗保存三百一十一首,可见真正的好诗,不管是出自俗世的文士之手还是世外的僧徒,自会得到历史的珍重和人间的喜爱。八指头陀作为近代中国佛教界的领袖人物,江南诸名刹住持,交游甚广,名震士林,这本身为他的诗作流行创设了有利条件。但是,我们不应只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他的诗名,而更应客观地从他的诗作的质量及其创作的心理机制,来看待他的创作方式和诗歌文本对于诗的意义。  八指头陀与近

6、代诗僧   按西方分析心理学理论,童年时代的经历对人成长以后性格定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童年时代遭受重大创伤在心灵上留下的伤痕甚至一辈子挥之不去。八指头陀和近代另一位著名诗僧苏曼殊的少年出家以及他们终其一生对禅佛的虔诚皆肇始于童年时代的创伤记忆。敬安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从他“数岁时好闻仙佛事,常终日喃喃若有所吟诵”的表现,可见他与苏曼殊“四岁伏地画狮子状,栩栩如生”一样,属于特别聪明的儿童(佛教所谓的慧根夙具)。敬安少年“零丁孤苦极厥惨伤……无所得食乃为农家牧牛”与曼殊七岁依大母生活备受冷眼歧视和残忍虐待相彷佛。因为少年苦惨,加上聪慧过人,一遇生死关捩触机而

7、发,就极容易产生遁入空门的念头。敬安自述“一日与群儿避雨村中,闻读唐诗至'少孤为客早’句,潸然泪下”以致惊骇了私塾先生,收他为炊灶洒扫,闲暇教他读书。年十八为乡人牧牛见白桃花缤纷满树,顷刻为风雨所败,顿悟人世无常,遂投湘阴法华寺出家。苏曼殊在颠沛困苦中求学东洋,性情中人鲜为同伴理解,至十七岁襄理表嫂的丧事若有所悟,遂出家虔诚受戒,终生为一经飘零狂歌狂哭复狂笑的现代禅僧。童年少年时代所遭受的心灵创痛不但成为许多僧人遁入空门的直接造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他们坚定修佛,信仰坚固的心理动因。对于诗僧来说,由个人之苦痛而上升至伤情犹生的禅佛情怀就会时时刻刻显露在诗的

8、文本中,并使他们的诗歌徘徊于“情生智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