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夏县中学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

运城市夏县中学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

ID:39162007

大小:1.27 M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6-26

运城市夏县中学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_第1页
运城市夏县中学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_第2页
运城市夏县中学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_第3页
运城市夏县中学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_第4页
运城市夏县中学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运城市夏县中学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城中水景城市景观中不可无水。即使不傍河海,亦无湖泊,或虽有河湖,但某些大的建筑物与公众共享空间却离那些自然水域颇远,那么,以人工力量来营造小规模的水景便成为必要的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庭院乃至园林的布局中极少有喷泉的设置,是由中国与西洋不同的文化心理所决定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仅是诗,也是理。中国的地势总体而言是朝东倾斜,因此在经济、文化一贯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人们认为水的存在常态一是“泻”,一是“平”。而中国文化

2、中影响最大的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都强调顺应事理天意,故而在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中,存在着大量咏赞瀑布与平湖的文句,以水的自然泻落与若镜映物为美:“日照香炉生紫烟……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秀出南斗旁……影落明湖青黛光”等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此为大景;“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这是小景。总之绝少歌咏赞叹水的上喷蹿跳。以北京为例,紫禁城那么堂皇富丽的庞大建筑群,景点繁多,花样迭出,可是却无一处喷泉。而在西洋,哪怕是规模要小得多的皇宫里,也总会有不止一处的喷泉设置。此非不能也,而是不爱也。我们都知道乾隆在位时,宫中的西洋供奉曾为他在圆明园中设计过有“大水法”的西洋楼景点,李

3、翰祥拍《火烧圆明园》时还搭出了大堂的布景,展示那一喷泉齐溅的景观。其实我们并不能找到自乾隆到慈禧特别喜欢那喷泉的文献资料,圆明园的“大水法”只不过是中国统治者偶尔容忍一点西洋“淫巧奇技”的小例子罢了,喷泉始终未能进入中国园景文化的主流。没有喷泉的中国园林,顺应“水往低处流”的自然属性,却也创造出了种种至美的佳境。《红楼梦》所描写的大观园,以沁芳闸为核心的水景布局,基本上概括出了中国人对水的审美心态。-13-随着审美情趣的丰富,城市人造景观中对人工喷泉的营造成了越来越热门的事情。以北京而论,虽未必有昔日圆明园那么集中、复杂的喷泉组出现,但节日期间天安门广场的喷泉,北京游乐园的“水

4、幕电影”,一些公众共享空间的音乐喷泉,以及各大饭店宾馆内外的大大小小的形态各异的喷泉,已然构成了一派新的“城中水景”。喷泉不仅润泽着城市空气,可以与现代化的建筑物整合为一种美妙的景观,而且,这种偏“逆水性而嬉弄之”的浪漫情怀,激发出人们一种昂扬的创新精神。然而,目前一些建筑物内外的喷泉,有一种赶时髦甚至是盲目“西化”的倾向,或者是“为喷泉而喷泉”,又全然道不出之所以那样“嬉水”的美学动机。其实,如果建筑物整体是民族风格的,那么,在以水布景时,无妨仍取中国古典式的“泻”与“平”的造境法。即使是西洋人以洋美学追求为主体的设计,有时也很会从中国古典美学中汲取精华,取得“出奇制胜”的效

5、果。如果在宏阔的公众共享空间中对水的运用,主要不是使其上扬,而是用沿着墙面流泻与营造出大面积水池的方式,就会很有点“水自天来眼波横”的意趣。1.下列关于“城中水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城中水景”包括在离自然水域颇远的某些大型建筑物和公众共享空间内外以人工力量营造的小规模水景。B.“城中水景”不拘一格,既可以是形态各异、“上喷蹿跳”的喷泉,也可以是具有“水往低处流”自然属性的瀑布。C.“城中水景”能润泽城市空气、与现代化的建筑物整合为一种美妙景观,对城市来说,它是一种很必要的景观。D.在营造“城中水景”时,中国古典式“泻”与“平”的造境法也会被西洋人在主体

6、设计中出奇地运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文化心理,使人们认为水的存在常态是“泻”和“平”,所以,中国古典建筑的庭院乃至园林的布局中大多没有喷泉的设置。B.《红楼梦》大观园中以沁芳闸为核心的水景布局,基本上反映了中国人顺从和适应水的自然属性的传统审美心态。C.人工喷泉偏“逆水性而嬉弄之”的浪漫情怀能激发人们昂扬的创新精神已成共识,这种共识导致城市人造景观中对喷泉的营造越来越热。D.“水自天来眼波横”的意趣,能在宏阔的公众共享空间通过让水沿着墙面流泻与营造出大面积水池的方式来表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文

7、化与道家文化都强调顺应事理天意,因此人们以水的自然泻落与若镜映物为美。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中有关水的文句,很多都是咏赞瀑布和平湖的。B.“日照香炉生紫烟……疑是银河落九天”表现了水“泻”的常态,“庐山秀出南斗旁……影落明湖青黛光”表现了水“平”的常态。-13-C.紫禁城庞大的建筑群无一处喷泉,而规模要小得多的西洋皇宫里,总会有不止一处的喷泉设置,这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闭关自守缺乏文化交流的状态。D.道不出喷泉“嬉水”的美学动机,为赶时髦而盲目设置喷泉,倒不如采用中国古典式的造境法,或许还能营造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