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搞活国企到盘活国资

从搞活国企到盘活国资

ID:39188226

大小:281.32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9-06-26

从搞活国企到盘活国资_第1页
从搞活国企到盘活国资_第2页
从搞活国企到盘活国资_第3页
从搞活国企到盘活国资_第4页
从搞活国企到盘活国资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搞活国企到盘活国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搞活国企到盘活国资——国企改革的路径突破汪洪涛主讲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有目共睹,渐进式、存量型、外围性的改革模式培育了作用越来越大的非公经济主体,也使我国经济的内在活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目前,非公经济在GDP中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70%,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在国民收入有了基本保证之后,针对国有经济的效率问题所展开的改革也进入到了攻坚阶段,如何改革国有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把改革的重点放到了产权领域,由此也引发了社会的争议,特别是,针对经营者收购和持股(即MBO)的争议正在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和方向,如何理顺国有产权

2、的改革思路,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了世人的面前。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社会的争议,必须用理性的眼光,在法治的前提下,以程序合法的原则来展开。为此,澄清对下述问题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1.国企产权改革的神话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一段波折之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工作,并认为只要严格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精神来展开国有经济的改革,就必然会使国有经济重新焕发活力和效率,由此,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国企改革在1997年底以后在我国就轰轰烈烈地开展了

3、起来。当时的思路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产权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因此就会形成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的状况,只要明确了产权各项权能的主体,积极性和责任心落实了主体,国有企业就自然会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当时的国资管理部门按照产权的四项权能即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来分别落实其各自的权利主体,即国资委担任所有权的代表,企业领有经营权,资产处置权主要有由行业局转制而来的集团公司领有,至于收益权,则由集团公司和企业分享,在收益权的分配中,集团公司起主导作用。如此,国有经济的产权权能分别落实了主体,理应可以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游

4、戏规则来展开运营了,但是,实践证明,产权改革后的国有经济并没有找到破解市场困局的钥匙,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依然维持原有的传统,其市场竞争力在整体上处于弱势,科技进步和资产收益率也处于低效的窘境,并且,国有经济的运行模式和运行绩效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坏帐、呆帐的累积也负有较大的责任。作为我国实体经济运行部门的国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效率问题并没有随着已经展开的产权改革从根本上走向好转,其原因究竟是什么?目前的实际操作部门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的反思。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已有的产权改革并没有触及产权的核心——剩余索取权。2.产权改革

5、的核心是剩余索取权的归属产权在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无论如何描述都不会过分,因为,产权构成了制度安排的基础,所有经济主体的交互行为从其本源上说,都是围绕产权而展开的。产权规定了经济主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权利)结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法律的结构,进而对社会的制度结构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还会转过来规定产权的演绎路径。所以说,产权是所有社会活动的基础和目的。所谓产权,就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按照产权的权能划分,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构成了产权的全部内容。因为,在现实中,与某一资源相联系的

6、权利束一般会为许多经济主体所分割,所以,依据产权不同程度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在分析具体的产权安排时,可以将产权的存在状态分为几个大类:一些权利可能公共持有,所有人都可享用(即,是非排他和不可转让的);一些权利可能只有用益权(即,排他的和不可转让的);还有一些权利可能是私人拥有的(即,既排他同时又可自由转让)。按照契约理论的观点,由于产权权能的可分割性,以及事件发生的不可预测性,事先的合同安排不可能罗列出所有的权利、义务关系,因为有许多权利或利益的衍生往往是无法预见的,这部分权利的归属即剩余索取权的归属就是产权界定中的主

7、要议题了,所以,契约论者认为,所谓产权归属,就是剩余索取权的归属。剩余索取权明确了,产权也就明确了。国有企业中的剩余索取权主要受人事任命权的左右,因而,集团公司在企业产权各项权能的收益中占据了起决定性主导作用的地位,对地方企业而言,地方政府的行政首长或组织部门又是起主导作用的决定力量。这就造成了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无法真正地独立行使企业的经营权和国有资产的使用权。当政府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发生冲突时,企业领导人必须服从政府的目标,这是企业领导人符合理性的选择,这样一来,向政府负责而不是向市场负责就成为国有企业运行机制构建中无

8、法逾越的隐痛了。并且,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作为一个大的系统,还包括内部职工和中层干部及基层干部的行为模式,他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在封闭的、近乎传统体制的旧框框里无法超越对自身认识的限制,因此,即使名义上已经完成产权改革的国有企业,甚至是已经上市的国有企业,在实践中,虽然早已完成了机构形式的转换,但是,其内部的治理结构并没有完成功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