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版抗震规范增补内容

2010版抗震规范增补内容

ID:5748207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24

2010版抗震规范增补内容_第1页
2010版抗震规范增补内容_第2页
2010版抗震规范增补内容_第3页
2010版抗震规范增补内容_第4页
2010版抗震规范增补内容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0版抗震规范增补内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0版抗震规范增补内容第3章1.(新增)对扭转不规则时竖向构件最大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倍给予放松,明确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可适当放宽(3.4.4);2.(新增)增加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并增加附录M“实现抗震性能设计目标的参考方法”;明确给出了中震(即设防烈度)计算的αmax值(3.10.3):6度—0.12;7度(0.10g)—0.23;7度(0.15g)—0.34;8度(0.20g)—0.45;8度(0.30g)—0.673.(修改)增加扭转不规则定义的前提“在规定的

2、水平作用力下”,即要求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楼层位移不应采用各振形位移CQC组合计算(验算扭转位移比时SATWE计算控制参数应采用“剪切刚度”计算),详见3.4.3及其条文说明。第4章1.(修改)将土体等效剪切波速大于500m/s场地单独划分为I0类,并加入I0类场地特征周期(4.1.6,5.1.4);2.(修改)修改了地面以下20m范围内液化土壤判别公式,增加了不同地震分组下β调整系数;同时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直接按地震加速度的不同进行分类(4.4.4);第5章1.(新增)增加了6度罕遇地震的αmax值,计算罕遇地震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

3、05s(5.1.4)。这些改进,适当提高了结构抗震性能,也比较符合近年得到的大量地震加速度资料的统计结果。2.(修改)修改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曲线的表达式表面上没有变化,但其中曲线下降段的衰减系数γ、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及阻尼调整系数η2-5-的公式均有所变化(5.1.5)。第6章通用条文1.(修改)除6度外,适用高度有所降低(6.1.1)(1)表中的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结构,异形柱结构的适用高度应以异形柱规范为准(注4)。(2)8度地震的适用高度分别为0.2g和0.3g两种要求;(3)框架结构适用高度有所降低;板柱—剪力墙结构

4、的适用高度增加较多;2.(修改)乙类建筑提高一度抗震等级且高度超过规范表6.1.2规定上限时,应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旧规范为抗震措施)(6.1.3—4);3.(修改)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米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6.1.5),原规范中为:高层不应,多层不宜;4.(修改)2010版提高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内力调整系数(6.2);柱端弯矩调整(强柱弱梁)柱嵌固端弯矩柱剪力增大(强剪弱弯)节点核心区一级1.7(1.4)1.7(1.5)1.5(1.4)1.5(1.35)二级1.5(1.2)1.5

5、(1.2)1.3(1.2)1.3(1.2)三级1.3(1.1)1.3(1.1)1.2(1.1)1.2(1.0)四级1.2(1.0)1.2(1.0)1.1(1.0)注:括号内为2001版规范的内力调整数据5.(新增)楼梯间楼梯梁、板按照抗震构件设计(6.1.15)框架结构设计1.(修改)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5%的要求改为“不宜”(6.3.4)2.(修改)构造要求:一、二、三级柱最小截面尺寸增加100mm(更改为400mm、圆柱450mm,详见6.3.5);最大轴压比降低0.05(6.3.6);柱子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增加0.1%(6.

6、3.7);计算体积配箍-5-率时,不要求扣除重叠部分钢筋体积(6.3.9条文)。采用335钢筋时,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类别抗震等级一二三四旧新旧新旧新旧新框架结构的中柱和边柱1.01.10.80.90.70.80.60.7其它结构的中柱和边柱1.01.00.80.80.70.70.60.6角柱、框支柱1.21.21.01.00.90.90.80.8采用400钢筋时,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类别抗震等级一二三四旧新旧新旧新旧新框架结构的中柱和边柱0.91.050.70.850.60.750.50.65其它结构的中柱和边柱0

7、.90.950.70.750.60.650.50.55角柱、框支柱1.11.150.90.950.80.850.70.75抗震墙结构1.(新增)墙肢长度不宜小于无支长度1/20或层高(6.4.1);2.(修改)要求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三级墙肢轴压比不大于0.6,同时此条文对应于墙肢劝告,旧规范中仅为底部加强部位(6.4.2);3.(修改)取消了一般抗震墙分布筋间距不大于300、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分布筋间距不大于200的强制性要求,改为不宜(6.4.4);4.(修改)修改转角墙和翼墙的构造边缘构件范围(6.4.5-1);5.

8、(新增)约束边缘构件:增加三级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按轴压比适当减小配鼓特征值,当轴压比为上限时,仍取0.2,,当为下限时,取0.12;当水平分布筋可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