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5日大暴雨伴雷暴天气的成因分析.pdf

2013年7月5日大暴雨伴雷暴天气的成因分析.pdf

ID:58312683

大小:1.13 MB

页数:4页

时间:2020-06-01

2013年7月5日大暴雨伴雷暴天气的成因分析.pdf_第1页
2013年7月5日大暴雨伴雷暴天气的成因分析.pdf_第2页
2013年7月5日大暴雨伴雷暴天气的成因分析.pdf_第3页
2013年7月5日大暴雨伴雷暴天气的成因分析.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2013年7月5日大暴雨伴雷暴天气的成因分析.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Ti.Sci.2014,42(19):6314—6317责任编辑黄小燕责任校对李岩2013年7月5日大暴雨伴雷暴天气的成因分析刘延凯(民航安徽空中交通管理分局气象台,安徽合肥230051)摘要2013年7月4日夜里至6日上午,江淮流域出现了2013年入梅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大、降水强度最大且雷暴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暴雨伴雷暴天气过程,针对此次过程,主要采用天气形势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分析方法,力求揭示此次大暴雨伴雷暴的形成和维持的成因。结果表明,梅雨锋上发展的中尺度系统是造成此次江淮地区产生大暴雨

2、和长时间对流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对流天气过程中,东北一西南向的高能区配合强烈的上升运动,为对流的发展提供了不稳定和动力机制;锋区附近均有较强的上升运动,使得对流单体能不断产生,且急流轴的存在为对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汽输送环境,使得对流持续发展能够有充足的水汽。关键词大暴雨;雷暴;物理量场;天气形势;成因分析中图分类号s1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o517—6611(2014)19—06314—04长期以来,气象工作者对暴雨以及雷暴进行了大量的研似,位于贝加尔湖以东的东北冷涡不断东移并有所加深,冷究”。,如程铁军等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大雷暴暴

3、雨的涡的东移使得其后部的冷空气沿着槽后的西北偏北气流不分析,发现大暴雨是由高层冷空气叠加在底层急流左前侧高断向南扩散,使得冷空气能够入侵到淮河以及沿江一带。从湿区至上产生持续的对流降水所造成;姜麟等通过对江苏7月5日08:00850hPa位势高度和温度分布图(图2)可以一次夏季强雷暴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得出,强雷暴在垂直方看出,东北冷涡后部有明显的冷中心,且空中温度槽落后于向上与锋生函数、假相当位温、涡度散度的某些分布特征有高度槽,冷涡明显地加深并东移;受此东北冷涡影响,在江淮较好的对应关系J。由于副热带高压的北抬,每年的6月中地区有一条东北一西

4、南向的切变线生成、发展,在切变线北下旬至7月上中旬江淮地区进入梅雨季节,暴雨和雷暴是梅侧的偏北气流使得冷空气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江淮地区,雨期的重要灾害性天气,且梅雨期降水范围广、雨量大、持续切变南侧的暖湿气流交汇于江淮地区,从而造成了此次江淮时间长,易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危害。鉴地区的暴雨伴雷暴天气过程。由此可知,东北冷涡的发展东于其重要性,气象学者也对梅雨进行了许多研究,如赵移,使得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在江淮地区交汇,为此娴婷等通过对2010年7月9~14日暴雨过程中高低空急流次大暴雨伴雷暴天气提供了良好的环流背景场,且

5、随着系统的特点、配置及对暴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低空西南急的缓慢东移南压,其降水带和雷暴带也随之南压,7月6日后流是产生暴雨的重要因子。期随着冷空气的减弱,此次降水和雷暴天气也趋于平缓。2013年7月4日夜间至7月6日上午,江淮流域经历了2013年入梅以来最强的一次降水天气,其中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超过50mm,其中局部地区降水量超过200ITlln。在降水过程中,因雷暴持续时间长,此次过程与以往的梅雨有所不同,以合肥为例,雷暴持续时间长达8h。笔者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华东地区地面自动观测站资料、华东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NCEP/NCAR2.5。

6、×2.5。的6h再分析资料和NCEP/CFSv2l。×1。的6h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方面,对此次大暴雨伴雷暴的形成和维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1天气形势分析1.1高空天气形势从2013年7月5日08:00500hPa位势高度图(图1)可以看出,高纬度地区为“两槽一脊”的形图12013年7月5日08:00.500hPa(实线)和700hlPa(虚线)位势,高压脊位于蒙古一贝加尔湖附近,西部槽位于天山以西,势高度在西西伯利亚至我国东北地区有东北冷涡逐渐发展东移;在1.2地面资料分析从7月5日08:00华东地区地面流场我国的中低纬度地区,58

7、8dagpm线位于华东南部以及华南分布(图3)可以看出,在安徽的中部至江苏北部地区有一条沿海一带,由东北冷涡底部南伸的槽线位于辽东半岛一山东明显的地面辐合线,强降水区和雷暴落区正好位于辐合带的半岛一淮河一带,其槽后的冷空气与槽前、副高外围的西南附近,Wdson等研究表明约有一半的雷暴是在边界层辐合线暖湿气流正好在江淮地区交汇,为此次暴雨伴雷暴过程提供附近生成,因此地面辐合线的存在配合高空系统,为此次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场。700hPa形势图(图1)与500hPa相暴雨伴雷暴的发生提供了上下层较好的环流条件。作者简介刘延凯(1972一),男,安徽合肥

8、人,工程师,从事航空气象研究。2物理量特征分析收稿日期2014-05-212.1不稳定机制从7月5自08:00850hPa假相当位温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