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岸线的历史变迁院系ppt课件.ppt

中国海岸线的历史变迁院系ppt课件.ppt

ID:59395859

大小:5.17 MB

页数:30页

时间:2020-09-20

中国海岸线的历史变迁院系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国海岸线的历史变迁院系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国海岸线的历史变迁院系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国海岸线的历史变迁院系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国海岸线的历史变迁院系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海岸线的历史变迁院系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海岸线的历史变迁院系:政治与历史学院历史系班级:11级1班姓名:杨晓宁学号:110710026什么是海岸线?海岸线是海陆之间的分界线。这条界线蜿蜒曲折,在自然界中表现得异常活跃。它有时推向大陆,使部分陆地变为海洋;有时又向大海转移,使大海退水成陆,处于永不休止的状态中。地质时期这种变化尤为显著。1.冰期海退七万多年前,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的最后一次冰期——玉木冰期,地球上发生一次大海退,到近两、三万年前,海面降到最低点,约比现在的海面低120米。由于海面的下降,使很多为海水分隔的陆地连接起来。日本列岛、我国的台湾岛、海南岛等

2、都与大陆相连,那时我国的海岸线在台湾岛以东,通过钓鱼列岛向朝鲜的济州岛一线伸延。中国与澳大利亚有陆桥相连全新世海浸大约一万年前,冰川大量消融,海水迅速上涨,发生了全球规模的大海浸。到五、六千年前,海浸达到最大范围,它使世界陆地的海岸线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后退达数百公里,我国东部及南部的几个海盆为水所充盈,形成了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台湾、海南岛被海水分割而成岛屿,东部滨海平原如现在繁华的天津、上海还处于烟波浩淼之中,所有大河的现代三角洲在当时也都是不存在的。2.沙岸与岩岸由于原始地貌的不同,我国在大海浸以后形成的海岸线,有

3、沙岸与岩岸的不同。岩岸沙岸三角洲-江河搬运的沉积物堆积天津南巨葛庄贝壳堤大约形成于数千年,是退海成陆、不同历史时期海岸线变迁的客观记录3.渤海湾滨海地区的成陆据近代的深钻资料证明,渤海海底及河北省滨海平原直至最近地质时期,仍在缓慢下沉,其沉降量约为每年一厘米。但是,由于黄河、海河、滦河、辽河等挟带来的泥沙不断在海底堆积,对渤海来说,它的沉降与堆积两者相抵,大体上保持平衡。目前渤海的平均深度不过二十一米,在沿岸及河口附近水深往往只有几米,是我国沿岸四大海区中最浅的一个。辽东湾顶部海岸线的历史变迁根据地形及沉积物的分析,结合历史

4、文献记载,汉代在辽东郡所设置的文县(今大石桥东南)、安市(今海城东南)、新昌(今海城东北)、辽队(今鞍山市西)、险渎(今台安县东南)诸县,也均在此线的内侧。可以推断,此线当可作为古海岸线的标志,其起始年代虽尚待作进一步的探讨,但它形成于公元之前,是可以确定的。4、黄河三角洲的变迁1990年1990年3月1992年4月1993年4月1993年10月1994年10月1995年10月2000年2月1996年9月在黄河入海口处施行人工改汊,向东北方向入海,使河长缩短16公里,淤海造陆,使海上油田变为陆地开采。5.东海海岸线变迁苏北自

5、阜宁白沙起,沿范公堤两侧发现有多条高出地面零点5.2米左右的断续的沙堤或贝壳堤。沙堤呈北北西——南南东的方向,正与合成风向成直角关系。这一发现与历史时期苏北海岸线很早即与范公堤相符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岸外沙堤的形成与东西向的长江北岸古沙嘴(廖角嘴)的伸展,是在不同的物质条件与动力作用下进行的,但两者却终于连接起来形成了苏北里下河地区的泻湖地带。在岸外沙堤的后面,包括里下河洼地和运西湖群的一部分,都曾是泻湖的范围。黄河夺淮入海-苏北海岸线伸展自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夺淮入海以后,带来大量泥沙,填高了淮河河

6、槽、淮河两岸洼地和海岸外海底后,苏北海岸线就开始向外伸展。同时,黄河的泥沙也因决口漫滩而大量沉积在泻湖地区,加高了里下河地区的地面,使成为范围辽阔的肥沃的耕地。但它并未能彻底改变整个里下河地区古泻湖的地貌。至今射阳、兴化、溱潼一带还留下大片广阔的湖荡6.长江河槽束狭式三角洲的形成五、六千年前的大海浸使长江河口退到镇江、扬州一带,镇、扬以下成为海湾,以上才具江型。其时海湾北岸沙嘴由今江都向东北伸展至海安李堡附近,与岸外沙堤相合,形成里下河洼区;南岸沙嘴系自江阴以下,沿着常熟的福山、梅李、支塘、太仓、嘉定的外岗、黄渡、青浦的盘龙

7、镇、松江的漕泾一线,向东南入海,至杭州湾中的大金山、王盘山以后,由于受到杭州湾的强潮作用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产生向西的泥沙流,迫使沙嘴折而向西,形成反曲现象,并与正在发展中的钱塘江口北岸沙嘴相连接,使海湾封闭成泻湖,最后葑淤成太湖平原。4000年前东汉唐宋明崇明岛de形成根据历史记载,崇明岛最早出现于唐武德(618—626年)年间,当时在江中有面积仅十几平方公里的东沙、西沙两个小沙洲。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在西沙设崇明镇,崇明这个名称即由此而来。从公元十一世纪开始,江流主泓道在南,引起南坍北淤,南道海门的江岸向南有了较大的伸展。宋

8、天圣三年(1025年),与东沙接壤处出现了“姚刘沙”。建中靖国初(1101年),在其西北二十五公里处,又出现了“三沙”。后姚刘沙及三沙岛逐渐向北淤涨。嘉定十五年(1222年),曾在姚刘沙建立过盐场。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崇明州;并在三沙岛上设三沙镇。而偏南的东、西二沙则在十一世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