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2009年版(1)

经络2009年版(1)

ID:42265239

大小:1.95 MB

页数:63页

时间:2019-09-11

经络2009年版(1)_第1页
经络2009年版(1)_第2页
经络2009年版(1)_第3页
经络2009年版(1)_第4页
经络2009年版(1)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络2009年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虢国太子死,息止未半日扁鹊询病情,断言可生之。虢医以其狂,扁鹊讲病状:“闻病之于阴,当论之以阳;若入视太子,必耳鸣鼻张。”虢医听其言,目瞠舌翘然虢君闻之惊,慌忙出迎见。鹊诊太子病,其阳入阴中;气闭而不通,阴上阳内行。形静如死状,此乃尸蹶症。厉针砥石疗,未几太子醒。煮药熨穴肋,太子复起动。(史记载: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肋。)服汤调阴阳,两旬即无病。神医名远扬,死者能复生。第一则记载于正史的针灸医案日本人石原明:黄河文化圈:针灸、经络的发现是内经系医学江南的文化圈:汤液系医学,以《伤寒杂病论》一系的经方为代表第五章经络学说TheoryofT

2、heMeridians关键性问题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山田庆儿:“所谓脉,一定曾经是一个不仅指经络而且包括筋、血管和其他循环器官以及神经等等概念”无论脉的实质如何,将其视为水的人体径路,这在古代是相当普遍的思想如《灵枢经水》直接将十二经脉比喻做当时中原主要的十二条河川《素问·离合真邪论》:“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日月星辰的运行有其一定的轨道,河川湖泊的流注也有其可依循的通道,那么,人体内气血的流动不也相同吗?——

3、李建明《发现古脉》战国秦汉,经脉学说大致经过了十一脉学说、十二经脉学说、奇经八脉学说和二十八脉学说的演变。起源于殷商时期的人体经脉调节理论至《内经》成书时期已完善为十二经脉理论。早期经脉观中血脉占有很大的成分,因为血管和血是最容易观察到的结构和物质,《脉法》中“启脉”的“脉”多数注释者将其注释为血管,启脉排脓就是割破血管排出脓血但血管并非经脉的惟一内涵。古人在发现血管和血的同时,也注意到“气”的存在,在帛书《脉法》一书中提到:“气殴(也)者到下而上,从暖而去清焉⋯⋯气出(郗)与肘之脉而砭之。气功所讲的气,通常是指称那些摸不到、捉不着的内在传导

4、感觉,及那些体内变化的来源。经络的起源马王堆出土的脉书文本中,脉的偱行路径在人体内几乎都是呈直线性分布,与《灵枢经脉》脉的偱行路线有差别。《灵枢经脉》的经脉走向,其重点并不以取穴为据,按古人的理解,脉虽伏行人体分肉、深不可目测,其偱行之处在人体表可触及。《灵枢经脉》在每一条脉之后提到主治都是“以经取之”,也就是说治疗的手段是以针刺经脉为主,而不是腧穴主治现代教科书习用的经络体表走向,是遵循《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王唯一修订、更改前人对经穴的描记,把一条经脉附近治该经病症之某些腧穴划归到该经上,但因一些腧穴分布偏离了腧穴归经前经络体表走向,势

5、必通过多个转折及死角,才能使这些腧穴包括在内。。“宋天圣针灸铜人”由青铜铸成,身高和青年男子相仿,面部俊朗,体格健美。头部有头发及发冠;上半身裸露,下身有短裤及腰带;人形为正立,两手平伸,掌心向前。铜人被浇铸为前后两部分,利用特制的插头来拆卸组合,体现了当时较高的人体美学和铸造工艺。铜人标有354个穴位名称,所有穴位都凿穿小孔。体腔内有木雕的五脏六腑和骨骼。因此,不仅可以应用于针灸学,也可应用于解剖学。更为奇特的是它的实用性。宋代每年都在医官院进行针灸医学会试,会试时将水银注入铜人体内,将体表涂上黄蜡完全遮盖经脉穴位。应试者只能凭经验下针。一

6、旦准确扎中穴位,水银就会从穴位中流出。医学史书把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之为“针入而汞出”可见的经络现象右心经皮脂腺痣(先天)左心包经炎性线状表皮痣(先天)左心经疣状痣(先天)左肾经皮脂腺痣(先天)右膀胱经神经性皮炎(后天,从承扶上5cm至昆仑穴)任脉色素痣(先天)点→线”的经络起源说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马王堆古墓帛写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构成《内经》一些篇章(尤其是经脉)的祖本,但是这两本书中只有经络循行的描述,而没有腧穴的记载。徐灵胎《针灸失传论》中第一观点:针术由刺经转变为取穴。“两经(素问、灵枢)治病,云

7、某病取某穴者固多,其余则指经不指穴”“今则每病指定几穴”针法由经脉主治转变为腧穴主治内景返观”的认识方法“内景返观”一词,出自明代着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奇经八脉考》一书中,他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说,脏腑内景和经络隧道,只有通过某种修炼的人,才能内视(返观)体察认识到以老子为代表的直觉主义者认为,人若常处在有欲的状态,便只能通过感官接受到鲜明昭著的事物之信息,也可说此时是通过理性意识来认识事物。而人若常处在无欲状态,“玄览”(即后来医学认为的经络系统)便可接受到深远莫测的“常道”之信息,也可以说是通过潜在意识和非理性意

8、识来认识事物。由此可见,感官和“玄览”都是接受信息的渠道或称之为信息接收器。所不同的是,感官只能接收到来自外界的信息,而“玄览”则不仅能接受外界的(微弱)信息,同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