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题讲座

中医专题讲座

ID:43453092

大小:24.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02

中医专题讲座_第1页
中医专题讲座_第2页
中医专题讲座_第3页
中医专题讲座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医专题讲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专题讲座(一)》班级:李斯炽班2013级学号:201350203159姓名:李杰阴阳浅谈天地本无极,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可谓之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寄身天地之中,则感天道,体阴阳而为变化。阴阳,在我的想象之中是玄之又玄的东西,我对它最初的了解来自于电影中的那些道士,他们捉鬼降妖时,总会说一些与阴阳有关的话,我就以为阴阳就是与鬼神相关的东西,我记得较清楚的有:“天清地明,阴浊扬清,开我法眼,阴阳分明”“独阳不生,孤阴不长”。以前不太懂,现在清楚多了,以下就是我的看法。阴阳学说运用广泛,以下将只谈在中医学上的运用。现在的我看阴阳,

2、是我国古代哲学的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即天下万物皆可分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作为一种哲学,那它就能指导我们的行为,为我们处理问题提供方法论的依据和指导。阴阳的标志性事物是水与火,水火者,火为阳,水为阴,水火有形,,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由此可知,凡运动、上升、弥散、温热、明亮、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内守、下降、凝聚、寒冷、晦暗、抑制的都属阴。水与火充分的展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

3、哲学概念。因此中医学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形成的了“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的病理变化规律和“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治疗原则。阴阳的属性并非固定不变的,而具有可变性,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例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所以中医学在阐释事病理变化时也注重“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规律,无论是在治疗寒证,还是治疗热证时都会考虑到疾病的预后以及用药的温热寒凉,使自己的处方更加完善合理,使疾病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对于事物阴阳属性的标示,有阴阳两分法与阴阳三分法两种。阴阳两方法分为太阳、太阴、少阴、少阳,主要用以阐释

4、一年四季气候变化和构建四时五脏体系;阴阳三分法分为阳明、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主要用以阐释伤寒病的六经辨证体系和标示经脉的阴阳属性。老君曰:“天地媾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交感和合而来,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古代哲学家认为,清阳为天在上,浊阴为地在下,在上者其气宜降,在下者其气宜升,天气地气相互作用,交感和合,产生天地万物。在中医学看来,人便是由阴(母体)与阳体(父体)的交媾和合而产生,人禀受父母所遗传的精气而出。现在医学上常见的“不孕不育症”就是因为父母交媾而阴阳未和合的结果(仅为个人见解)。世间万物都不仅

5、仅只包含阴或阳中的任何一种属性,属阴的事物寓有属阳的成分,属阳的事物寓有属阴的成分,也就是阴阳之中复有阴阳,这就是我们平常见到的的太极图所展示的意义了。中医学中就以此划分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的阴阳,阴阳的属性都只是相对的,因而脏腑经络等的阴阳属性也是据情况而定的,不能拘泥于固定的阴阳属性。中医学是研究生命体的学科,贤哲们认为人体生病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如果一个人的阴阳平衡了,身体自然而然就会健康,故而竭力寻求方法来使人体阴阳达到平衡,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阴阳双方具有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故《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6、”。但自调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前人便采用各种方式来辅助或直接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使人持恢复健康状态。例如用玉竹、麦门冬、天门冬等药物以滋阴,在夏天采阳、护阳、顺阳以滋养阳气等方式来是体内阴阳冲和。中医学在阐释致病因素时,也将病邪分为阴阳两大类。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常等属阴邪。由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故而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在中医的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中,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此外,中医在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时也会采用阴阳,如阴阳偏盛(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故《素问

7、·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而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所形成的病证是虚证,故《素问·通评虚实论》曰:“精气夺则虚”;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所形成的病证是阴阳两虚。中医便依据虚实寒热确定了一套治法:阴阳偏盛的实证用“实则泻之”,阴阳偏衰的虚证用“虚则补之”,阴阳互损的阴阳两虚证用阴阳双补法进行治疗,但还需“辨证论治”不可拘泥于古法。由此可知,中医的病症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阴阳之义贯穿中医。我们常说“阴阳两隔”,人活着的地方叫阳间,而人死了所去得地方叫阴间,更有人说鬼会吸取人的阳气,阳气被吸尽那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