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名词解释

教育史名词解释

ID:35335615

大小:64.8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23

教育史名词解释_第1页
教育史名词解释_第2页
教育史名词解释_第3页
教育史名词解释_第4页
教育史名词解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史名词解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词解释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的一个流派。西汉朝廷重视今文经籍,设立学官传授,而在孔壁和民间发现的古文经籍长期仅由民间传授。王莽为改制需要,重视《周官》,才列入学官,东汉初又被取消。章帝时,治古文经的贾逵受重视,古文经籍也随之风行,古文经学地位始提高。其后马融、服虔、郑玄等在讲解经义、训诂文字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古文经学兴盛,成为魏、晋、六朝、隋、唐研究经学的主流。现存《十三经》多采用古文经学的说法。它的主要特点是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诂简明,不凭空臆说,反对谶纬,迷信成分少。清代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

2、,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很有成就。社学: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小学。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明代地方仍普遍设立“社学”,民间十五岁以下的幼童可入学就读,学习冠、婚、丧、祭之礼及经史历算,并兼读“御制大诰”和“本朝律令”。清代各直省的州、府、县都设立“社学”,每乡一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充补。;一、'‘智德统一论”在外国教育史上,苏格拉底最早提出并论证了知识和道德Z间关系的问题。苏格拉底认为美徳不是先天形成

3、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美徳可以通过获得善的知识而获得。“美徳就是知识”可以使人掌握知识,有了知识以后,人们就可以正确地进行判断。人Z所以不能为善或为不善,其原因就在于人对于什么是善没有正确的认识,有道德的人必是有知识、有智慧的人。知识和道德是密切联系的,知识和道德是统一的。苏格拉底的“智德统一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美德即知识”,知识是可教的,所以道德也是可教的。但道德教育不应脱离知识传授和智能训练,教育人有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智慧。苏格拉底的这一理论对后来西方教育家研究道徳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关系有重大

4、影响。但这一理论将道德与知识等同起來是不正确的,道德是一个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知识并不等同于道德。今文经学,汉代经学一派,与古文经学相对应,主要特点是加入大量的占卜、阴阳学说,提倡天人感应,以符合当时的需要,被列入学官,成为正统。而古文经学不断对其发动挑战,到汉朝灭亡和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时期,今文经学逐渐衰落,直到清代,随着朴学兴起和社会改革的需要,今文经学被重新发现,主要代表人有康有为义学,俗称义塾,清朝义学之设,係根据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定义学小学之制”,及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令各

5、省府州县多立义学,聚集孤寒,延师教读”之规定而办理。义学产生于北宋吋期,始于名相范仲淹,是种专为民间孤寒子弟所设立的学校。这类学校,有的是一些官员、地主出资在家乡所开办,也有以祠堂地租或私人捐款而设。长沙地区自宋代开始,已有了义学的记载。宋真宗天禧(1017-1021)年间,湘阴人邓咸“创义学于县南,以训族子弟及四方游学。义学之创立,由所在地官民义捐创立,或由官司创建,或单殊属个人私设;学生年龄为六岁至十一岁,学习读书写字,为地方的基础教育。国学是一个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名词,学术上的时代主题是西学东渐,“国学”,顾

6、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看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大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乡学(鄉學)(1).古代地方学校,与“国学”相别。周代特指六乡州党的学校。《汉书?食货志上》:“

7、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其有秀异者,移乡学於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於少学。”《礼记?乡饮酒义》“主人拜迎宾於庠门Z外”汉郑玄注:“庠,乡学也。”《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宋朱熹集注:“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1).指乡村学塾星期FI学校正文亦称“主tl学”。英国18世纪末宗教慈善家在星期日为贫民开办的初等教育机构。1780年由R.雷克斯创办于格洛斯特工

8、业区。雷克斯看到流落街头的贫穷儿童无人照管,有碍于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他认为对待这些贫民儿童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占领他们的星期口,并使之受到基替教的影响。于是,捐款办校,每逢星期日收容这些儿童。起初只用粗暴方法进行教育,收效甚微,后来改变办法,聘请儿名稍有文化教养的妇女,用文化学习和教义问答等方法来引导他们,获得成功。办学3年,成绩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