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哲理的思想在课堂上闪光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哲理的思想在课堂上闪光

ID:35681308

大小:2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11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哲理的思想在课堂上闪光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哲理的思想在课堂上闪光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哲理的思想在课堂上闪光_第3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哲理的思想在课堂上闪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让哲理的思想在课堂上闪光  哲理,是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读者时常涵咏这类富有哲理性的美文,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其内化作用是巨大的。正如演讲家郭海燕所说:“教育艺术家如果善于运用哲理性语言去撞击和敲打被育者的心扉,那么将大大增强教育的力度,更好地发挥教育艺术启民心、开民智、兴民德、鼓民力的作用。”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像《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蝉》、《贝壳》、《紫藤萝瀑布》等

2、都是一些富有哲理性的美文。它们都凝聚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睿智思考,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极好教材。自然,这些文章中也不乏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些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去撞击和敲打学生的心扉,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独特的育人功能,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诵读积累。这些美文都凝聚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理想乃至亲情的深沉思考,都是些文质兼美的好作品。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让学生的心灵在与作者的心灵的碰撞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优美的语言进行积累

3、,牢牢记住,使这些语言内化为学生的心灵中流淌着的血液的一部分,在启迪思想、情感熏陶的过程中发挥语文教学独特的育人功能。如在教学《在山的那边》时,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朗读步骤:1、用述说的方式朗读第一节(1-4行)——仿佛一个孩子在述说自己童年时代美好而又朦胧的梦及对大海的热烈向往(轻声朗读)。2、用自我安慰的方式读(5-11行)——仿佛少年看海失望在安慰自己,后又重新鼓起追求的信心(语调要轻柔)。3、用青春宣言的方式读(12-22行)——读出少年虽历经磨难,但无畏无惧、执着不懈、顽强不屈的精神(大声朗读)

4、。4、用呼告的方式读(23-30行)——读出少年成功后的骄傲和自豪以及对同龄人的鼓励和期盼(激情洋溢)。4、摘抄:你认为文中哪句话对你最有激励作用?抄下来并结合实际写出自己的理解。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这样,通过诵读与积累,学生明白: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在读与积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已与作者的思想在交流、碰撞,教育的效果就出来了。  其实,教材

5、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有很多,下面略作摘抄,以飨读者。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莫顿亨特 《走一步再走一步》)  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小思《蝉》)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

6、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席慕容  《贝壳》)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宗璞 《紫藤萝瀑布》)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流沙河 《理想》)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同上)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张晓风《行道树》)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

7、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居里 夫人《我的信念》)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十则》)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冰心《荷叶母亲》)  二、实例印证。

8、对于这些哲理性的语言,如果只是单纯的停留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上,我认为还是不够的,毕竟只是一些理性的东西,缺乏震撼力。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况且在历史上、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活生生的实例完全可以作为这些哲理性语言的理论依据,教学中如果能引入这些实例,用事实说话,岂不更具有说服力、更能感染和打动学生的心灵吗!如在《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中,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你能否用生活中你熟悉或熟知的凡人、名人的例子,以简单的小故事形式来阐释、印证“在不停地翻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