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方格-隐性采访总结

波特方格-隐性采访总结

ID:38011236

大小:20.7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5-23

波特方格-隐性采访总结_第1页
波特方格-隐性采访总结_第2页
资源描述:

《波特方格-隐性采访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波特方格(thepotterboxmodelofreasoning)由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拉尔夫·波特(RalphPott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个道德推理模型。它描述了人们在相互冲突的伦理原则中作出决策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并且这四个步骤是按照逆时针方向运行的,它们分别是:(一)定义(二)价值观念或标准(三)伦理原则(四)忠诚归属隐性采访,陈力丹教授将其定义为“隐性采访是采访者不将真实身份告诉采访对象,或者虽告之真实身份但不告之采访意图的采访。“隐性采访自其诞生以来一直饱受争议,支持者认为隐性采访是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手段,特别

2、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反对者则质疑隐形采访侵犯被报道对象的隐私,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国家法律法规。围绕隐性采访的争议,归根结底在于在这一问题忠存在着两种甚至多种的伦理原则之间的冲突。以下,我将试以波特方格分析围绕隐性采访的道德困境——1.定义:隐性采访是采访者不将真实身份告诉采访对象,或者虽告之真实身份但不告之采访意图的采访。应当承认,在当代中国的现实社会条件下,由于社会诚信的缺失和传统诚信体系的重建与转型,社会诚信度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当公开的采访有时已经无法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特别是面对某些损害公共利益的事件,非通

3、过暗访和隐性采访的特殊手段不足以获得证据时,使用隐性采访的方式更有助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和那些用正常采访方式无法获取并揭示的社会丑闻,伸张了社会正义,满足了人们对于安慰良心的需要,尤其是对那些给人们造成深刻伤害事件的明查暗访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共鸣和复杂的情感响应,也使人们在感情上比较倾向于接受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公众对社会正义的心理诉求。另外,在一些正面报道中,记者隐去自身身份可以让被报道对象更真实地表达自我,从而帮助读者更好走近先进典型。隐性报道是新闻从业者揭露事实真相,从而更好保障受众知情权地重要手段。从这个角度说,隐性报道有其现实意义。另一方

4、面,在隐性采访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记者的大量谎言,责任伦理认为如果手段不正义,则结果无意义。另外,隐性采访过程中几乎必然会带来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甚至在一些情况下还会违反国家法律法规。2.价值观:关于本问题的价值观冲突突出表现为新闻从业者作为社会公器的职业使命与作为个人的应遵循的基本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冲突。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使命要求新闻从业者尽一切可能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从这个角度来说,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别是在特殊条件下挖掘真相的有力形式应该得到支持。但从新闻从业者作为个人的视角而言,谎言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是大忌,记者并不会因为自身的职业身份而获得道德

5、豁免权。同时如果我们承认隐私作为天赋人权之一,那么侵犯公民隐私的隐性采访就应严格杜绝,何况很多时候,例如在南周记者卧底高考替考案中,隐性采访行为直接违反了国家法律法令。21.伦理原则:密尔认为,任何正确的行动和政治方针都必须做到产生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并且将痛苦缩减到最少,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可以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中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应遵循党性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里的全体人民包括公民个人,但更重要的是集体利益。4.忠诚归属:综上,在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事件中,记者应坚持公共利益至上原则,以保障受众知情权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必要

6、时可采取隐形采访手段,适当牺牲部分公众利益;但也要警惕新闻从业者出于个人私欲和懒惰心理,在一些不涉及公众利益的事件中滥用隐形采访手法。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