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精细化工作标准实施细则

地质精细化工作标准实施细则

ID:38390545

大小:3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1

地质精细化工作标准实施细则_第1页
地质精细化工作标准实施细则_第2页
地质精细化工作标准实施细则_第3页
地质精细化工作标准实施细则_第4页
资源描述:

《地质精细化工作标准实施细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地质主管技术员精细化工作标准实施细则1班前准备1.1执行《通用标准》的有关程序。1.2检查办公室的物品摆放。办公桌上只能摆放电话、水杯、文具盒、1~2本办公用具,并统一摆放整齐。电话摆在办公桌的右上角,水杯摆在左上角,文具盒摆在办公桌的正前方,办公用具摆在办公桌的左边,文件柜上不准摆放任何物品。1.3做好办公室的清洁卫生。2上班2.1准时参加地测科早上班前会,认真听从科长的工作安排。2.2接受科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和临时任务,根据工作和人员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分工。2.3准备好并检查下井所需用的工具,带好笔记本和笔。2.4编制或指导地质人员编制综合性地质资料。3班中3.1工作安排3.1.1在向

2、地质组人员安排工作任务时,要交代清楚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应采取的安全措施。3.1.2协助地质组人员根据工作任务准备所需的工具、图纸等,并对所提供的地质资料进行审查、存档。3.2.操作3.2.1岩巷的地质工作3.2.1.1正确描述沉积岩的颜色:取其新鲜断面所显示的颜色,描述时把主要颜色放在后面,次要颜色放在前面,如灰黑色、灰白色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的岩石,首先鉴定出岩石主要颜色,再确定次要颜色。3.2.1.2要逐一观察沉积岩的结构类型,根据碎屑的矿物成分及含量确定岩石类型;当某一矿物成分含量达25%以上时,要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并参加岩石的命名。3.2.1.3要观察、描述沉积岩碎屑的粒

3、度大小,并按岩石粒度分级标准和岩石粒度命名原则进行岩石命名。碎屑粒度含量达50%以上者构成基本名称;粒度含量为50%~25%者,以质表示;粒度含量为25%~5%者,以含表示;含量少于5%,则不参于命名。如含粉砂细砂岩,砂质泥岩等。3.2.1.4描述沉积岩的层理类型。区分水平、斜交、交错、波状、透镜状层理类型。岩层的厚度要按单层厚分类观察记录:如厚层(2.0~0.5m)、中厚层(0.5~0.1m)、薄层(0.1~0.01m)。对于岩石中的结核,要观察、描述其形态大小和成分。3.2.1.5要尽可能的鉴定化石的种属,观察、描述其特点、数量、大小。3.2.2煤巷的地质工作3.2.2.1在煤巷中观

4、测的内容包括煤层结构、煤层厚度、煤层倾角、煤层的顶底板岩性,煤层的含水性等。3.2.2.2煤层结构的观测应包括煤层的各个分层和夹矸层的层数、厚度、稳定性,夹矸的形态、岩性特征及其接触情况。对复杂结构的煤层,对各分层和厚度大于0.05m的较稳定的夹矸,均应进行分层丈量。。于结构、煤层厚度、煤层倾角、43.2.2.3当煤层变薄,分叉尖灭时,应着重观测煤层结构、厚度及煤岩

5、层的接触关系,煤层顶底板的变化情况等,为分析煤厚变化原因,观测变薄带、可采边界积累资料。3.2.2.4煤层厚度观测应遵守的规定:直接丈量煤层的真厚度。不能直接丈量真厚度时,可丈量煤层的伪厚,再换算成真厚度。观测精度以米为单位,保留两位小数;对于分层开采的厚煤层,必须坚持探煤厚。3.2.2.5描述煤层顶底板的岩性: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及煤层的接触关系,顶板裂隙的发育程度以及岩石的坚硬程度等,并需绘制素描图。对特殊类型的顶板(如坚硬、易冒落顶板等),要详细描述。伪顶、直接顶的岩性如有变化或不稳定时,尽可能观测其厚度变化范围和尖灭点的位置。3.2.2.6观测煤层干燥、潮湿、滴水、淋水、涌水等

6、含水情况。3.2.3断层的观测3.2.3.1断层的产状要素,可利用罗盘直接测量。3.2.3.2观测断层两盘煤岩的产状要素,煤岩层的层位和岩性特征,断层旁侧的伴生和派生小构造。3.2.3.3判定断层的性质,确定断层位置:测量巷道的测点到断层的距离和方位。3.2.3.4断距确定。落差小于巷高的断层,可在巷道内直接测量。断层落差大于巷道高度不能实测时,可根据钻探、巷探所获得的断层两盘岩层层位进行地层对比,求出断距。3.2.4含煤地层中的火成岩观测3.2.4.1颜色、结晶程度及矿物成分,并确定火成岩的名称。3.2.4.2侵入体的位置、产状、宽度、形态及成因。3.2.4.3侵入体周围的煤层变质范围

7、、变质程度及开采性。3.2.4.4观察火成岩的内生节理及含水性。3.2.5陷落柱的观测与描述3.2.5.1陷落柱的形状、大小、陷落角及位置。3.2.5.2陷落柱与正常煤、岩层的接触关系,陷落柱周围、岩层的产状变化。3.2.5.3陷落柱内岩块的性质及充填物的密实程度、大小和层位时代;陷落柱体与围岩接触部位的充填物性质和特征。3.2.5.4观测陷落柱的含、导水性。3.3资料编录3.3.1上井后,及时整理井下原始观测资料,记录好观测的时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