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7.1.2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7.1.2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

ID:39947733

大小:21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15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7.1.2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 _第1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7.1.2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 _第2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7.1.2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 _第3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7.1.2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 _第4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7.1.2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 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7.1.2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7.1.2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教学目标】1、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意义;2、理解点的坐标的意义;3、会用坐标表示点。【重点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点的坐标是重点;根据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是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数学名人介绍:法国数学家笛卡儿----法国数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受到了经纬度的启发,引入坐标系,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我们把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坐标。[投影1]如图,点A的坐标是2,点B的坐标是-3。C坐标为-4的点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在点C处。这就是说,知道了数轴上一个点的坐标,这个点的位置就确定了。类似于

2、利用数轴确定直线上点的位置,如何确定平面内的点的位置呢?二、讲授新课,互动探索众所周知,用有序数对来表示平面内的点的位置可以,因此,可以在平面内画出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直角坐标系来表示。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方向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O(0,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了。如图所示,由点A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3,垂足N在y轴上的坐标是4,我们说A点的横坐标是3,纵坐标是4,有序数对(3,4)就叫做点A的坐标,记作A(3,4)。A34

3、MN·(3,4)-4-3B·C·D·类似地,请你根据课本P66页图7.1-3,写出点B、C、D的坐标.注意:写点的坐标时,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三、例题演示,课堂总结例1:如何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借鉴直线上点的位置表示。建立了平面直角坐系以后,坐标平面就被两条坐标轴分成Ⅰ、Ⅱ、Ⅲ、Ⅳ四个部分,分别叫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在多媒体平台展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如下:(一)随堂练习,检验成果平面直角坐标系对象限的规定:(二)练一练下列各点分别在坐标平面的什么位置上?A(2,2)B(0,-4)C(-1,-2)D(-5,0)E(-1.5

4、,3.5)F(4,-3)探究: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如何读取?学习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我们来解决前面的问题:课堂小结平面上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两条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叫x轴(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叫y轴(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做一做:思考:1、原点O的坐标是什么?x轴和y轴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原点O的坐标是(0,0),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2、各象限内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第一象限上的点,横坐标为正数,纵坐标为正数;第二象限上的点,横坐标为负数,纵坐标为正数;第三象限上的点,横坐标为负

5、数,纵坐标为负数;第四象限上的点,横坐标为正数,纵坐标为负数.四、课堂练习,化归思维1、1.点(3,-2)在第_____象限;点(-1.5,-1)在第_______象限;点(0,3)在____轴上;若点(a+1,-5)在y轴上,则a=______.2、点A在x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则A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_。3、点M(-8,12)到x轴的距离是_________,到y轴的距离是________.4.若点P在第三象限且到x轴的距离为2,到y轴的距离为1.5,则点P的坐标是________。五、课堂小结,收获知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学习本节我们要掌握以下

6、三方面的知识内容:1、能够正确画出直角坐标系。2、能在直角坐标系中,根据坐标找出点,由点求出坐标。3、掌握象限点、x轴及y轴上点的坐标的特征: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表示为(x,0)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表示为(0,y)六、作业布置,及时巩固课本69页第2,3题;七、板书设计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二、讲授新课,互动探索三、例题演示,课堂总结四、课堂练习,化归思维五、课堂小结,收获知识六、作业布置,及时巩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