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A 月诗两首 彭楼中学 徐燕

25 A 月诗两首 彭楼中学 徐燕

ID:39998497

大小:25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7-16

25  A  月诗两首  彭楼中学  徐燕_第1页
25  A  月诗两首  彭楼中学  徐燕_第2页
25  A  月诗两首  彭楼中学  徐燕_第3页
25  A  月诗两首  彭楼中学  徐燕_第4页
25  A  月诗两首  彭楼中学  徐燕_第5页
资源描述:

《25 A 月诗两首 彭楼中学 徐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较·探究课题:《月诗两首》课型:比较阅读课时:一课时上课时间:2013年4月3日作者:徐燕单位:台儿庄区彭楼中学月夜闻笛思乡切静月无声惊山鸟——《月诗两首》教学设计课前预习:1.搜集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2.朗读并背诵两首诗。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读出诗的韵味。2.领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3.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评价任务:1.通过范读、个别读、齐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

2、领会诗歌的音韵美。2.通过看注释、查资料,小组合作理解诗句的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美。3.通过品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小小诵诗会】看图片,猜古诗。教师:出示图片。学生:猜想古诗,并齐诵: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导入语:(教师多媒体播放图片,学生看图齐声回答。)同学们猜想得很对,诵读得也是声情并茂。这几幅画面形象的反映了各自诗歌内容。诗和画原本就关系密切。苏轼曾这样赞叹王维的

3、诗和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来欣赏两首诗中的月景。(教师板书课题)二、书读百篇,赏月景1.尝试读读准节奏。指导语:上课之前,同学们都积极地完成了预习任务。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的预习成果。学生活动:轮流站起读诗,读出音韵,读出节奏,读出铿锵之美。并体会作者的情感,看谁能读出作者的心声,成为他的知音。教师活动:在音韵、节奏方面做出评价。多媒体投影: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2.示范读读出韵味。过渡语:诗歌

4、不厌百回读,读通读顺是初读,读出节奏和停顿,是美读,读出感情和韵味,才是真读,请大家揣摩文意,领悟作者的情感,看谁能读出作者的心声,成为他的知音。指导语:让刚才读得最好同学给大家做朗读的示范。请同学们边听边画出描写月色的句子。【学生活动1】听读并画出描写月色的句子,然后根据课下注释理解句子意(自主学习,理解、展示)明确:生1: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生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夜晚人都安静了下来,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月亮出来了山雀竟然被月光惊动。【学生活动2】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根据课下注释理解句子

5、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明确:生1: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生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夜晚人都安静了下来,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生3:“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表达征人的思乡之情。生4:“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在诗中作者连落花的声音都能听得到,可见诗人内心无比的宁静。【学生活动3】请同学们根据下列要求,齐读这两诗。(多媒体出示要求。)◆速度要慢,声音洪亮,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要饱含感情。设计意图:通过范读、个别读、齐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掌

6、握诗歌的诵读技巧,领会诗歌的音韵美。(完成目标1)三、潜心细读,品月情过渡语: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描写景物地诗句,除了让我们在读得时候在头脑中出现优美的画面之外,也能让我们感受作者的情感。让我们仔细体会诗人的情意吧。【活动设计一】品月之美景师:诗人在受降城上看到的景色是有什么特点?同学们根据刚才读到的,大声齐答。(学生齐答: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师:同是月夜,王维看到了哪些景色?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举手回答。生:花落月出鸟鸣春山教师板书相应内容。【活动设计二】品月之妙词指导语:修辞手法是诗歌常用的,在这首诗中诗人所用的比喻就很奇特。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

7、“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其用意何在?学生活动:采用分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选代表回答问题。在班级交流中,仔细听,并记好笔记。学生代表交流摘录:生1:诗人这样写,是为了借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用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学生评价:我认为应该从比喻的效果来赏析。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是为下文直接抒情蓄势。教师评价:这两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诗句的表达效果。对比喻句景中寓情的好处体会很深刻。指导语:在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