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西方文学评论课件第2讲从古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末

[高等教育]西方文学评论课件第2讲从古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末

ID:40006221

大小:3.40 MB

页数:35页

时间:2019-07-17

[高等教育]西方文学评论课件第2讲从古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末_第1页
[高等教育]西方文学评论课件第2讲从古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末_第2页
[高等教育]西方文学评论课件第2讲从古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末_第3页
[高等教育]西方文学评论课件第2讲从古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末_第4页
[高等教育]西方文学评论课件第2讲从古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末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西方文学评论课件第2讲从古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讲从古罗马时期到19世纪末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韓軍该讲主要涉及的内容古罗马文论贺拉斯的《诗艺》、朗吉弩斯《论崇高》中古文论圣·奥古斯丁、阿奎那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论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贺拉斯及其《诗艺》贺拉斯的文艺理论体现了希腊化时期和罗马帝国初期文艺理论的特色。其最大特征是,放弃对文学本身的探讨,主要任务转向对诗的创作的技巧进行系统探讨。一、整体、得体二、寓教于乐三、技艺与天才四、诗如画一、整体、得体1,整体:诗人、画家在进行创作和雕塑时,不仅主题、人物性格,还是修辞、语词形容、各组成部分之间,都要注意到是

2、内在有机统一的整体;不仅要注意细节的真实,而且还要注意到整体的效果。2,得体:渗透并构成文艺创作之所以成为有机统一体的那种本质。1)在体裁、格律等的运用上,悲剧和喜剧中不同人物和事项,要用不同的体裁、格律来表现。2)人物性格要合乎类型。普遍性3)情节的表现要有节制。二、寓教于乐“诗人的目的在于教益或在于娱乐,或者在诗中使娱乐和教益相结合。”诗人的使命:1)缔造文明,使人类从野蛮到文明,崇高声名;2)宣扬尚武精神;3)沟通神人,教谕人世,获得帝王眷顾;4)诗歌给人以欢乐。三、技艺与天才较接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既承认天才、灵感的作用,更重视

3、诗人后天的技艺和勤奋。有人问,好诗要靠天才还是靠技艺,依我看,勤功苦学而无天生的品赋;或者虽有天才而无训练,皆无用处,因为两者必须彼此协助互相亲睦。诗人的修养:1)强调理性和思想修养;2)甘于清贫,不求闻达,反对急功近利;3)精益求精,善于接受批评。四、诗如画在诗-画关系上,贺拉斯倾向于把两者等量齐观,提出著名的“诗如画”的观点:画如此,诗亦然:有些画要放在眼前,有些画要放在远处才能使你一见倾心;有些宜在暗处看,有些不怕强光线,任批评家的锐利眼光扫过千百遍;有些只堪看一次,有些却百看不厌。诗-雕塑:认为诗比雕塑更为动人、更为逼真。五、贺

4、拉斯的影响对于新古典主义影响巨大,其代表人物将他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维吉尔一起进行崇拜,达到“近乎宗教的虔诚”。朗吉弩斯及其《论崇高》长期湮没无闻,1674年始由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布瓦洛发现,“成了新古典主义者的圣经”。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一种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论崇高》,美学,修辞学,文学批评相关崇高作为最高最普遍的美学范畴崇高的原理方法论崇高作为最高最普遍的美学范畴定义,被定义项=种差+属作为最高最普遍的范畴,无法定义。崇高涵义广泛:伟大、雄伟、壮丽、尊严、高远、高雅、古雅、遒劲、文雅、风雅等崇高既有

5、刚性美,也有柔性美,既有审美,也有伦理道德和政治上的含义,泛指社会政治伦理、自然界和精神世界的崇高。崇高的原理五个源泉:崇高的风格,可以说,有五个真正的源泉,而天赋的文艺才能仿佛是这五者的共同基础,没有它就一事无成。第一而且首要的是能作庄严伟大的思想;第二是具有慷慨激昂的热情。这两个崇高因素主要是依赖天赋的。其余三者则来自技巧。第三是构想辞格的藻饰,藻饰有两种:思想的藻饰和语言的藻饰。此外,是使用高雅的措辞,这又可以分为用词的选择,象喻的词采和声喻的词采。第五个崇高因素包括上述四者,就是尊严和高雅的结构。从比较的维度看 西方文学观念的发

6、展一、柏拉图与孟子:中西知识论模式的比较二、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三、表现论文学观念及其价值论基础四、唯美主义文学观念及其文化意味一、柏拉图与孟子: 中西知识论模式的比较柏拉图与孟子分别给出的知识论模式两种知识论模式的比较知识论模式与文学观念的衍化柏拉图与孟子分别给出的知识论模式柏拉图:作为被认识的世界有真实与虚假之分;作为主体的人有透过表面虚假而把握内在真实的能力;人的知识行为就是由虚假世界走向真实世界的跃升过程。孟子: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

7、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知识的形成也就是发现和培养自身本自具足的道德意识过程。两种知识论模式的比较第一,知识的根基,在心中:柏拉图:灵魂得之于真实的理念世界,归根结底是来自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有主客之分;孟子:得之于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天命之性”,是人与天地万物内在一致性的体现,因而它就是这个真实世界,没有主客之分。第二,知识的标准:柏拉图:真实与虚假;孟子:善与不善。第三,知识的基本

8、路向:柏拉图:由主观而朝向客观,由否定主观之虚假而趋紧客观之真实;孟子:由“物”而向“心”,由自然之人朝向道德人格。第四,真与善人类自我意识的两种基本倾向柏拉图:对自身梳理纷纭复杂的客观现象的认知能力确信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