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ID:40010867

大小:120.53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7-17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2016.7.5一、名词解释题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和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②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和传奇。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是代言体。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

2、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

3、南地区广泛流行。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②艺术特点: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③《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

4、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③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内容多样;句式灵活多变;多衬字;语言风格口语化、散文化自然酣畅。④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⑤代表作家作品有: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5.台阁体:①指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馆阁文臣所倡扬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代表文人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为台阁重臣。②风格上以平正典丽为本,重视诗文的形式与技巧,讲究诗的声律辞采之美,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

5、其泛滥是明代文坛发展之逆流;题材上以应制、题赠、酬应为主,“颂圣德,歌太平”,内容空洞贫乏,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③影响:萎弱冗沓的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但至成化以后渐为时代所不容,革除其流弊的呼声愈来愈高。在复古论的冲击之下,台阁体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地位。116.章回体:①在宋元长篇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形成与讲史有直接关系,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②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文体特征:艺术特征——因为通俗小说的前身是说书艺人讲述故事,讲述故事基本上是诉诸听觉,所以就

6、形成了章回小说在艺术上严格的可叙述性。形式特征——章回小说在形式上采用散韵结合的方式,保留着早期讲史的痕迹。其中散文是主体,韵文是过渡。叙事特征——在叙述方面,它很注意说与听的关系。一是绝大多数章回小说前面都有一个入话。二是注意保存讲说的痕迹。三是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章回体小说常常采用“卖关子”、吊胃口的手法,在情节的关键之处戛然而止,以调动听众或读者对情节的急切关心。】③一般分为五种类型:讲史型、神魔型、公案型、英雄型、世情型。《三国演义》是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④评价:为长篇小说的写作提供了一种可

7、靠的叙述方式,有利于小说的发展与繁荣。7.前七子:①指明代弘治至正德年间的七位诗人,其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主要代表。②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守古而尺尺寸寸之”;反对粉饰现实的台阁体。创作上以模仿古人为能,缺乏个人独创。题材上除反映时政外,也关注到庶民生活甚至下层的市井人物,反映出其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的特征,散发出强烈的庶民化气息。③评价:在复古的旗帜下,努力为文学寻求一席独立之地位,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对冲破“台阁体”文风的统治地位有积极意义;但是,前七子从复古入手来改变文学现状的态度也包含着弊端,表现为过多地注

8、重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束缚了创作思维,影响作品中作家情感的自由充分地表达。8.后七子:①指明代中期的七位诗人,其中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②主张“文须西汉,诗须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对法度和格调的讲究趋于强化和具体化,表达出反对重“理”轻“辞”的文学态度。③评价:后七子的文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