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概述》ppt课件

《人体寄生虫概述》ppt课件

ID:40018415

大小:1.36 MB

页数:49页

时间:2019-07-17

《人体寄生虫概述》ppt课件_第1页
《人体寄生虫概述》ppt课件_第2页
《人体寄生虫概述》ppt课件_第3页
《人体寄生虫概述》ppt课件_第4页
《人体寄生虫概述》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体寄生虫概述》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系  王玉红人体寄生虫学概述人体寄生虫学概念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或传病作用、流行、诊断及防治的一门医学学科,它是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程。目的: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消灭危害人类的寄生虫病,保障人类的健康作贡献。范围: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及医学节肢动物学。引言: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致病与传病。寄生虫病的危害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热带病特别规划-----热带病五种寄生虫病感染情况热带病全球受胁人数每年新发病人每年死亡人数1.疟疾3亿人1.0亿人仅非洲100

2、万2.血吸虫病5.6亿人1.6亿人3.丝虫病9.0亿人2.5亿人4.利什曼原虫病40万5.锥虫病1.0亿人0.1亿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1.疟疾2.血吸虫病3.丝虫病4.利什曼原虫病5.钩虫病我国优先防治的寄生虫病1.棘球蚴病6.旋毛虫病2.猪带绦虫病7.钩虫病3.囊虫病8.蛔虫病4.华枝睾吸虫病9.鞭虫病5.并殖吸虫病10.蛲虫病第一节寄生虫的生物学一、寄生现象生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过程中,可能偶然地、逐渐地形成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现象,称共生现象。1.共栖: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如鮣鱼以背鳍演化成吸盘吸

3、附在大型鱼类的体表生活。2.共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双方相互依赖,彼此受益。如牛、马胃内生活的纤毛虫能分泌消化酶类,以分解植物纤维获得营养物质,也有助于牛、马的消化吸收。3.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为寄生物,受损的一方为宿主。营寄生生活的低等动物称寄生虫。二、寄生虫分类阿米巴医学原虫鞭毛虫孢子虫纤毛虫吸虫医学蠕虫绦虫线虫棘头虫蜱螨医学节肢动物昆虫三、寄生虫的生活史1.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及其所需的外界环境条件。2.宿主:是被寄生虫寄生的人或动物。(1)终宿主:寄生虫

4、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3)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除可寄生人体外,还可寄生在某些脊椎动物体内,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这类动物可做为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称这些动物为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3.感染阶段:在寄生虫生活发育的各个阶段中,能够感染人体的某一特定发育阶段,称为寄生虫的感染阶段。华枝睾吸虫生活史日本血吸虫生活史四、寄生生活的演变(一)形态结构的改变1.形成了适应寄生生活的体形。2.某些器官退化或消失。如运动、消化器官。3.某些器官发达。如生殖器官。4.新器官的产生。如

5、吸虫和绦虫演化产生了吸盘和吸槽。(二)生理功能的改变1.肠道寄生虫可分泌抗胃蛋白酶和抗胰蛋白酶物质,有抗消化液的作用。2.消化道内的寄生虫能在低氧环境中以酵解的方式获得能量。3.生殖能力增强,有利于种族繁衍。第二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二、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寄生虫在宿主的细胞、组织或腔道内寄生,能引起一系列损伤。(1)夺取营养。例:蛔虫-人肠,钩虫吸血。(2)机械性损伤。例:蛔虫-堵塞肠道、胆道,猪囊尾蚴-压迫脑组织。(3)毒素和变应原作用。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和虫体死亡后的分解产物对宿主均有毒性作用。一、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1.

6、寄生虫病:有症状。2.寄生虫感染(带虫者):无症状。三、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抗寄生虫免疫寄生虫抗原的特点1.先天性免疫屏障作用、吞噬作用和体液作用2.获得性免疫(1)消除性免疫(2)非消除性免疫①带虫免疫②伴随免疫3.免疫逃避变异和伪装、抑制与破坏、位置隔离4.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免疫作用带虫免疫:许多寄生虫感染常引起宿主对再感染产生特异性免疫,但是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并未完全清除,仍维持在较低水平,一旦用药物杀灭体内残余的寄生虫后,已获得的免疫力便逐渐消失,通常把这种免疫称带虫免疫。伴随免疫:宿主感染寄生虫后,可产生

7、免疫力,其体内成虫不受免疫效应的作用,但可作用于入侵的早期童虫,以防再感染。寄生虫的免疫逃避:寄生虫能在具有免疫力的宿主体内生存的现象。原因:抗原变异;抗原伪装;释放可溶性抗原;解剖位置的隔离等。四、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情况(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1)经口感染(2)经皮肤粘膜感染(3)经媒介昆虫感染(4)经接触感染(5)经胎盘感染(6)经输血感染(7)其他途径3.易感人群带虫者隐性感染患者(二)流行因素自然因素 生物因素        社会因素(三)流行特点1.地方性2.季节性3.自然疫源性(四)防治原

8、则1.控制与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四)我国防治寄生虫病的成就疟疾:0.3亿人2万血吸虫病:370个流行县、1.2亿病人,5个省消灭病人数约为70多万。丝虫病:864个县、0.3亿10个省消灭黑热病:53万58年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