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与健康教育期末复习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与健康教育期末复习

ID:40026667

大小:269.31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7-17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与健康教育期末复习_第1页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与健康教育期末复习_第2页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与健康教育期末复习_第3页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与健康教育期末复习_第4页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与健康教育期末复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与健康教育期末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与健康教育期末复习题型:1、辨析题(先判断,再分析,不论正误都要说明理由)2、材料分析题3、论述()一、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大脑兴奋和抑制机能的发展。儿童大脑兴奋机能的增强,可以从儿童醒着的时间多这一事实看出来。与青少年或成人相比,小学儿童大脑兴奋与抑制的平衡性差,兴奋强于抑制,要求儿童过分的兴奋或抑制都会产生不良后果。过分的兴奋容易诱发疲劳。过分的抑制会引发不必要的兴奋。由于大脑兴奋性功能较强,小学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在30分钟左右。二、环境决定论和遗传决定论心理学关于人的发展的

2、两种理论,都是片面的。通过研究发现,先天的条件(智力等)只是给学生在后天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而学生后天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个体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先天遗传和后天接受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一)认知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观察和观察力的特点小学生的观察从缺乏系统性、模糊笼统的知觉发展到有目的、有顺序的、精确的知觉。2、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l)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发展。(2)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3)注意的分

3、配和转移力不强。(4)注意范围较小。3、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机械记忆仍然占主要地位,意义识记开始发展,随着年龄增长,形象记忆发展变慢,抽象记忆发展变快。4、小学生想像力的发展有意想像增强、想像更富于现实性、想像的创造成分增多。(二)思维发展的特点1、具体形像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四年级2、思维缺乏批判性和灵活性(三)小学生情感发展特点1、情感内容不断丰富2、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3、情感的稳定性

4、日益增强4、高级情感逐渐发展高级情感指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1)道德评价标准由无原则向有原则发展。(2)学会从现实生活中理解和感受美与丑、善与恶等(3)理智感较多地与具体、直观的事物相联系。四、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前道德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5-8、9岁,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

5、是遵守规范,服从权威,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服从权威,看待行为有绝对化倾向。道德现实主义。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始于9-10岁以后,大约为小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了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一个假日的下午,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孩子们沿着罗纳河散步。4点钟时,母亲分给每个孩子一个卷饼。当孩子们开始吃卷饼时,最小的孩子不小心把他的卷饼掉到河里去了。母亲该怎么办?要

6、不要再给他一个?其他的孩子有什么想法?”“不再给他”——主张惩罚“再给他一个,每人都有一个”—主张平等“因为他小,所以再给他一个”—主张公道,体谅年龄的差别和具体情境五、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智商在130以上,为超常;智商在90以上,为正常;智商在70-89间,为亚中常;智商在70以下,为智力落后。2.情绪适中情绪适中是指情绪的产生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的持续时间是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乐的、稳定的。3.意志健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

7、4.人格统一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5.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6.与社会协调一致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六、心理健康的状态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亚健康状态)和不健康状态(病态或变态)。1、正常状态指个体的认识、情感和行为表现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的要求,也与其本人的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2、不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是指由于个体遇到的某些“生活事件”使个体心理处于挫折

8、、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危机状态”,从而引起个体的不适应行为。3、不健康状态其特征是个体的认识、情感、行为表现等经常性地与一定社会的规范要求相矛盾或相冲突。反社会行为和异常行为的发生可能既无确切的原因,也难以预防和预测。变态行为,强迫症状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个体处于何种心理状态六、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第一阶段:婴儿期(出生—2岁)信任感—不信任感第二阶段:儿童早期(2岁—4岁)自主感—羞怯第三阶段:学前期(4岁—7岁)主动感—内疚第四阶段:学龄期(7岁—12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