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

ID:40068899

大小:131.1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19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_第1页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_第2页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_第3页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_第4页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36—心理学动态1997年¹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王美芳庞维国山东师范大学教科所(济南250014)[摘要]艾森伯格在广泛吸收大量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一种较为全面、深刻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旨在揭示亲社会行为发生发展的心理机制。本文扼要介绍她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并作简要评论。关键词艾森伯格,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捐献、谦让、安慰、同情等。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西

2、方心理学界对亲社会行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仅有几十年的历史。从这几十年的研究看,初期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亲社会行为的诸多具体决定因素进行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研究者在吸收、总结原有成果的基础上,把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具体因素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即建立一种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从而更深入、细致地探查亲社会行为发生、发展的内部心理机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A.Bandura(1962、1977、1986)的社会学习论的观察学习模式,S.H.Schwartz(1968、1977)的规范激活论的利他行为模式,B.Latane和M.Darley(1970、1981)的社会作用力的干预模[1]式。这三种

3、模式均能在一定范围内解释亲社会行为的产生问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A.Bandura的观察学习模式较详细地分析了人的社会行为(包括亲社会行为)的观察学习过程,但没有揭示出社会行为中的各种心理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B.Latane的社会作用力论的干预模式是针对紧急情况下的助人行为而提出的,它无法解释非紧急情况下的助人行为。S.H.Schwartz提出的利他行为模式强调个体规范意识在利他行为产生中的核心作用,但未阐明个体规范意识与其它心理成分(移情、同情等道德情感)在助人行为产生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问题。本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儿童心理学

4、家南希.艾森伯格(NancyEisenber)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一种颇具特色的亲社会行为的理论模[2][3][4]式,对亲社会行为发生、发展的心理机制作了较全面、深刻的剖析,引起了心理学界的¹本文于1996年11月26日收到。第5卷第4期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37—广泛关注,特介绍如下。1亲社会行为的理论模式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模式按亲社会行为产生的过程分为3大部分:对他人需要的注[2]意阶段、确定助人意图阶段、意图和行为相联系阶段。1.1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艾森伯格认为,在一个人帮助他人之前,他(她)一定是确认他人

5、有某种需要或愿望。因此,从亲社会行为产生的过程来看,注意到他人的需要是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该阶段的模式如下图所示(图1)。艾森伯格认为,能否注意到他人的需要受个体因素(个体的先行状态和特质特征等)和个体对特定情境的解释这两方面的影响。个体的先行状态和特质特征又受其社会化历史和社会-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个体对情境的解释,一方面受特定情境特征的影响(同一个体对不同情境的解释不同),另一方面还受个体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对同一情境的解释也不同)。图1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Eisenber,N,1986)“个体”因素,如对他人的积极评价、角色采择的能力和倾向、他人定向、自我关注等在一定程度

6、上影响到对他人需要的注意。对他人观点进行采择的倾向往往可以增加一个人洞察到他人需要的可能性。在他人需要不太明显时,一定水平的推理能力是识别出他人需要的必要条件。积极普遍的他人定向有助于个体觉察并辨认出有关他人需要的细微线索等等。上述个体特征的形成受个体社会化历史和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一方面,个体特征是在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如热情、支持的父母教养方式能促进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提高,促使儿童形成对他人的积极情感、相信他人等,这些个体特征均会促进儿童注意他人及其需要。另一方面,许多个体特征又会随着社会-认知水平的发展而发生显著的变化,如儿童观—38—心理学动态1997年点采择能力

7、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特定情境的特征,如他人需要的明晰程度、需要的来源、潜在受助者的身分、旁观者的身分等都直接影响个体对情境的解释,从而影响到对他人需要的注意。1.2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一个潜在的助人者一旦注意到他人的需要,便需决定是否要助人,从而进入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艾森伯格认为,这个过程至少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其一,在紧急情况下,情感因素在助人决策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其二,在非紧急情况下,个体的认知因素和人格特质可能起主要作用。这一阶段的模式如图2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