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线疗法耳压疗法》ppt课件

《埋线疗法耳压疗法》ppt课件

ID:40106857

大小:2.64 MB

页数:68页

时间:2019-07-21

《埋线疗法耳压疗法》ppt课件_第1页
《埋线疗法耳压疗法》ppt课件_第2页
《埋线疗法耳压疗法》ppt课件_第3页
《埋线疗法耳压疗法》ppt课件_第4页
《埋线疗法耳压疗法》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埋线疗法耳压疗法》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埋线疗法、耳压疗法永昌县中医院李红明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埋线疗法耳压疗法具体操作临床运用内容提要埋线疗法一穴位埋线是在消毒条件下用针具把羊肠线埋藏在腧穴皮下组织肌层,利用埋藏的羊肠线在腧穴的持久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1概念穴位埋线疗法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最初用于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如今,本疗法已在各科100多种疾病广泛应用。尤其对慢性、顽固性、免疫力低下性疾病疗效显著。(1)穴位封闭效应。(2)针刺效应。(3)刺血效应。(4)留针及埋针效应。2作用机制物理刺激效应化学刺激效应(5)穴位处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效应。(6)组织疗法效应。(1)穴位封闭效应局麻刺激→皮部→孙脉→络脉

2、、经脉→调整虚实,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局部麻醉时,使相关穴位的皮肤受到一定量的刺激。具体如下: 针头刺入皮内及注药时产生的疼痛信息传到相应的脊髓阶段,抑制了相同阶段所支配内脏器官的病理信息传递。 局麻后期,穴位局部血管可轻度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使局部代谢正常化,改善其营养状况。穴位埋线可以起到针刺的作用,可以达到“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目的。 由于埋线针较粗大,刺激感应也更为强烈。(2)针刺效应刺血是用针具刺破血络,放出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临床埋线时往往会刺破穴处血络,至针眼处有少量出血和渗血,有时瘀结皮下,这就产生了刺血效应。(3)刺血效应“久病者……深内而久留之”。

3、穴位埋线实际上就是留针和埋针之法的延续和发展,肠线在体内的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天,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就诊次数多等缺点。(4)留针及埋针效应埋线后,会使局部组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受损组织细胞释放出来的某些化学因子可造成无菌性炎症反应,使穴位局部组织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为损伤的修复创造条件。 局部组织蛋白分解,N递质增加,降低缓激肽和5-羟色胺等致痛物质含量。(5)穴位处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效应羊肠线是用羊的肠衣加工而成,乃异种组织蛋白,埋入穴位后,会产生排异反应,变态反应。(6)组织疗法效应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破坏分解羊肠线从而提高机

4、体的营养代谢、应激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123作用概括为:以上各种刺激同时发挥作用,形成一种复杂的,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 一部分经传入神经到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后,内传脏腑起调节作用,另一部分经脊髓上角上传大脑皮层,加强了中枢对病理刺激刺激传入兴奋的干扰、抑制和替代,在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来调整脏器的机能状态,达到双向调节作用。常用腧穴埋线穴位遍及全身,但多在肌肉肥厚的穴位埋线。尤为常用的是背俞穴。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位于膀胱经上。正坐或俯卧,位于背部背俞穴由大椎向下查数胸椎,或从肩胛下角水平摸到第七胸椎,分

5、段查数胸椎;于腰部的背俞穴在平齐髂嵴最高点处摸到第四腰椎,分段查数腰椎,均在脊柱旁开1.5寸处定穴。现代研究认为,背腧穴十分邻近脊神经后根,分布规律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合,内脏疾病的体表反应区常是相应穴位所在,针灸通过对背腧穴的良性刺激,改善了局部组织代谢。同时作用于躯体感觉神经末梢,交感神经末梢及神经伴随的血管,通过神经的轴突反射,节段反射途径作用于脊髓相应阶段的自由神经中枢,调整了内脏功能,并经躯体感觉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后传至脑,并借助与脑的相关下行传导纤维联系,实现背腧穴对内脏和全身的良性调节作用。耳穴疗法一所谓“耳穴”,是指分布于耳廓上的一些特定区域。它是耳廓皮

6、肤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沟通的部位,也是脉气输注之所在。因此,在耳廓的表面,凡是能够反映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部位,可以统称之为“耳穴”。1.概念反应点阳性点压痛点反射点敏感点治疗点刺激点良导点低电阻点由于人们认识耳穴的角度不同,通常又把耳穴称为“反应点”、“反射点”、“敏感点”、“阳性点”、“压痛点”、“低电阻点”、“良导点”、“刺激点”、“治疗点”。反应点阳性点反射点压痛点敏感点低电阻点反应点阳性点反射点刺激点压痛点敏感点低电阻点反应点阳性点反射点我国内经记载“耳中”,《千金药方》记载的阳维穴。古希腊割耳后血管-阳萎不育古埃及妇女节育2.发展历史法国医学博士

7、P·Nogier于1957年发表了形如胚胎倒影的较为完整的耳穴图。我国1987年成立耳穴研究会,1992年,发布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部位”,使得耳穴基本定型,现在确定的耳穴有91个。3.“耳者,宗脉之所聚也。”阳经直接入耳或耳周围,阴经通过各自的经别间接地上达于耳。奇经八脉中阴跷、阳跷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经络偱行手阳明之别…入耳,会与宗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却入耳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