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比较·探究《月诗两首·夜上受降城闻笛》(北师大)

【同步练习】比较·探究《月诗两首·夜上受降城闻笛》(北师大)

ID:42372905

大小:58.8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14

【同步练习】比较·探究《月诗两首·夜上受降城闻笛》(北师大)_第1页
【同步练习】比较·探究《月诗两首·夜上受降城闻笛》(北师大)_第2页
【同步练习】比较·探究《月诗两首·夜上受降城闻笛》(北师大)_第3页
资源描述:

《【同步练习】比较·探究《月诗两首·夜上受降城闻笛》(北师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比较·探究《月诗两首·夜上受降城闻笛》同步练习巢湖市柘皋中学葛庆国◆基础知识达标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本诗作者,唐朝诗人,被冠于“大历十才子”之首。2.唐代描写边疆战争生活的诗歌称之,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诗篇有、等。3.理解词义。①受降城:②回乐峰:③芦管:4.本诗从体裁来看,是一首,它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5.从描写的角度来看,前两句写的是,第三句写的是,末句写的是(各填一字)。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6.诗歌前

2、两句运用了和修辞手法,表达了大漠的和月色的。7.诗歌前两句写景的角度不同,上句是,下句是,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8.诗歌前两句写景,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奠定情感基调。9.“一夜征人尽望乡”以人物的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10.从本诗写景烘托渲染的手法上来看,诗人是运用了以“”方法,极力渲染悲哀的气氛。◆课后能力提升11.唐诗有很多边塞景物和写思乡的诗,前者如,后者如。12.描写边疆战争生活的古诗的主题一般有哪些?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

3、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这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达标1.李益2.边塞诗高适岑参王昌龄《凉州词》《从军行》3.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乐器名,军中多用之。4.七言绝句5.色声感(情)烘托、铺垫6.比喻对偶荒寒凄冷7.仰视俯视苦寒8.戍边将士思乡9.情态行为乡愁10.以哀景写哀情课后能力提升一、问题理解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2、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

4、;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13.(1)“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2)前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而后诗抒写的是迁客的归怨情感。前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做铺垫。后诗借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