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小故事全

文言虚词小故事全

ID:43457412

大小:76.51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10-03

文言虚词小故事全_第1页
文言虚词小故事全_第2页
文言虚词小故事全_第3页
文言虚词小故事全_第4页
文言虚词小故事全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小故事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

2、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

3、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文言虚词之小故事[2]:原文: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注释:(1)动词,可译为“到”、“往”。(2)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3)代词,可译为“他”。(4

4、)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可译为“我”。翻译:有一个和尚想到南海,就问唐僧,唐僧没有回答他,过了很久,这个僧人借助盛饭吃的箪和舀水喝的瓢的帮助到了南海,就像唐僧夸夸其谈说:“这又有什么难的?”唐僧说:“你百折不挠的精神实在是让人钦佩,但你的话也说的太过了,你会因为骄傲而被人耻笑的”。二、而[3]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

5、衷,皆丧心也。如:  A、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B、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C、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D、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E、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  F、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如: A、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B、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6、)  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于蓝而轻于蓝。如: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C、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D、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所以...”。  E、表示修饰(方式、状态)④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  A、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B、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⑤表示

7、修饰关系。如: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⑥表示因果关系。如: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B、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C、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⑦表示目的关系。如: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C、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⑧表示递进关系。如: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B、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

8、齐(《屈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