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

ID:43647532

大小:12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11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_第1页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_第2页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_第3页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_第4页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七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特别提示】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单元分析】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第一单元的特点时段:从早期人类约170万年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本单元下

2、设4课: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正文有三目,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北京人是重点。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文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民。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重点,农耕文化的特征是难点。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正文也是三目: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炎帝与黄帝是重点,“禅让”是难点。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堂学习与探究课。(三)第一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1.为什么以“中华文明起源来概括?”而不以“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远古时代”来命题?(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说明今日文明是古老文明的延续,以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3、。(2)强调人性化。以祖先创造的实际成果入手(如用火,种植粟、稻,房屋),有利于直接感受祖先对后人的恩泽,较“母系氏族繁荣期”为好。(3)强调贴近生活。“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用语太难,而“中华文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4)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由于采取主题单元式安排教材,同一个单元内应相互照应。以“中华文明起源”能概括四课内容。2.谁是中华大地最远古的人类?目前一致公认的是元谋人。另有重庆的巫山人(240万—180万年前)、山西的西侯度文化(180万年前)。3.农耕文化有什么特征?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两种不同文明,存在

4、着互补性。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生产,定居方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均属农耕文明阶段。“聚落”一词与以往称为“氏族”不同。“聚落”就是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氏族”又称“氏族公社”,是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集团)。聚落从地域意义上说,它应包含着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一个大公社、一个大的聚落。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共性是:①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②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

5、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③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相异之处是:①地理环境不同;②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③农作物不同;④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4.为什么把黄帝称作为“人文始祖”?(1)他战胜蚩尤,促进了各族的相互融合,为华夏族奠定了基础。(2)中华文明中的很多创造发明都归结于他的功劳,如衣车宫井,为华夏族奠定了物质基础。(3)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象征着上下五

6、千年的文明,黄帝又成了中华精神文明的象征。(4)他的品德、才能、功绩为后人所称颂、崇敬,在中华民族有崇高威望,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始祖”。5.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古人无区别,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区别。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炎帝和黄帝(反映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尧舜的“禅让”(国家萌芽的出现)→大禹治水和夏朝(国家的产生),都是传说时代。6.什么是“学习与探究”活动课?活动课是以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为核心而设计的、有一定实践性的一种课程。这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是全书的

7、第一课,更有其特殊意义。本课展现了四幅彩陶图片(陕西黄陵出土的“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要求学生用最传统最基本的眼看、耳听、手记的方法,去直观感知彩陶文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比如:从“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处中可见,孩童头像造型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想像他在期待着什么?憧憬着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给人以各种暇想;从它的用处看,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已趋成熟。“小口尖底瓶”是个汲水器,从大腹、尖底形状看,也可说明人类早期已掌握最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