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脑外积液CT分类诊断及临床研究

颅内脑外积液CT分类诊断及临床研究

ID:44282748

大小:4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20

颅内脑外积液CT分类诊断及临床研究_第1页
颅内脑外积液CT分类诊断及临床研究_第2页
颅内脑外积液CT分类诊断及临床研究_第3页
颅内脑外积液CT分类诊断及临床研究_第4页
颅内脑外积液CT分类诊断及临床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颅内脑外积液CT分类诊断及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颅内脑外积液CT分类诊断及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脑外积液CT分类诊断与其临床病因、生理病理的关联性。方法对108例经CT诊断为脑外各类积液病例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组,通过脑外间隙的测量,CT增强表现、临床表现及随访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积液占58例(53.7%),硬膜下积液占45例(41.6%),混合积液5例(占4.6%)o其中婴幼儿组以生理性蛛网膜下腔积液居多,其次是缺血缺氧性脑病。其他年龄组以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多见,感染性疾病次之。结论颅内脑外积液分为蛛网膜下腔积液和硬膜下积液,其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主要有生理性、病理性和原因不明等三类,正确的CT诊断对明确病因、指

2、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关键词】颅内脑外积液;CT分类诊断;X线计算机颅内脑外积液分为蛛网膜下腔积液和硬膜下积液。其病因复杂,主要有生理性、病理性和原因不明三类,婴幼儿和成人均可能发生。有些影像医师对该类疾病不甚了解,时常诊断混乱,造成临床误诊误治。本文将我院5年来临床资料完整、诊断明确的108例颅内脑外积液患者CT征象与临床病因、生理病理作一系统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08例颅内脑外积液患者中,按年龄分4组。婴幼儿组(出生3天辽岁)38例;青少年组(3~17岁)15例;成年组(18~59岁)32例;老年组(60~87岁)23例。婴幼儿组中30例跟踪

3、随访行「2.5年。主要症状有抽搐27例,头痛、发热、头晕、呕吐26例。小儿头围增大,前卤饱满膨隆15例。嗜睡10例,有外伤史20例,无明显症状、体征10例。1.2检查方法扫描技术采用SiemensSomatomPlus螺旋CT机,婴幼儿镇静剂催眠后扫描,常规层厚、层距各5.0^7.0mm;成人层厚、层距各10mmo13例成人进行增强扫描;20例作病变局部3.0mm薄层扫描。2结果蛛网膜下腔积液58例(占53.7%),硬膜下积液45例(41.6%),混合积液5例(4.6%)。2.1病因生理性28例,均为婴幼儿蛛网膜下腔积液(即外部性脑积水),随访10个月〜2.0岁恢复正常。病理性80例,

4、可见于各年龄组,其中蛛网膜下腔积液30例,硬膜下积液45例,混合性积液5例。常见病因依次为外伤35例,缺氧缺血性脑病22例,感染性疾病12例,脑发育畸形4例,原因不明7例。2.1诊断标准参考王晓明[1]、唐肇普[2]的测量方法及诊断标准,即额顶区脑外间隙正常值是0^4mm,如大于5.0mm为增宽;半球纵裂前部宽度为0~5mm,如大于6.0mm为增宽,结合脑皮质有无受压,增强观察脑表静脉走行及病变区CT值变化等进行诊断。2.2测量结果额顶区脑外间隙对称性增宽53例(宽度5.0~12mn);半球间裂增宽(大于6.0"11mm)32例;双外侧裂池增宽37例,脑基底池增宽19例,脑室增大33例

5、。CT值:0~15Hu73例,16〜30Hu35例。3讨论3.1生理病理基础脑外间隙由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腔组成。硬膜下腔是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潜在间隙,以结缔组织小梁相互连接,内无脑脊液存留。蛛网膜下腔为蛛网膜和软脑之间的腔隙,内为脑脊液循环路径。3.1.1蛛网膜下腔积液多见于婴幼儿,其原因:①在婴幼儿时期颅缝未闭合前,大脑发育较快,为了适应大脑发育的需要,颅骨有一个先发育过程,于是就出现脑外间隙扩大;②在脑发育过程中,脑脊液的产生与吸收出现一过性失衡;③随着脑白质髓鞘化,脑组织含水量急剧下降,脑容积缩小[3]。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扩大、颅缝增宽和囱门膨隆,这部分婴幼儿一般无颅压增高,

6、多数以外伤和其他原因行CT检查时偶然发现。大多数颅缝在1.5岁左右闭合,随访发现这种积液在颅缝闭合后消失。病理性积液多由于脑膜炎症、肥厚粘连;或缺血缺氧,使蛛网膜绒毛发育受损、破坏,导致脑脊液吸收障碍和循环失衡,导致脑外间隙积液。这种积液绝大部分为蛛网膜下腔积液,少数为硬膜下积液和混合性积液。3.1.2硬膜下积液多见于成人外伤,其发病机制:由于额底部及额额部骨靖凹凸不平,当受暴力时脑组织在此部位作减速伤,从而导致运动中的硬脑膜和蛛网膜受力不均形成切割力。由于硬膜较韧,而蛛网膜柔软易撕裂,导致脑脊液流入硬膜下腔,加上脑的挤压作用,使其单向流入硬膜下腔、能进不能出,即蛛网膜裂口的单向活瓣形

7、成。硬膜下积液蛋白含量明显高于脑脊液,其水份可能被同时具有半透膜作用的硬脑膜及蛛网膜吸收,从而滞留蛋白质,形成高渗透压环境,吸收周围组织水分,导致积液增多[4]。3.2CT征象与病因、生理病理关系3.2.1蛛网膜下腔积液多见于2岁前婴幼儿,占生理性积液90%以上。CT表现为大脑凸面的前部低密度带增宽,即蛛网膜下腔增宽,半球间裂前部增宽,相邻脑沟增宽加深,外侧裂和其他脑池不宽或稍宽,脑室不大或稍大,多数对称,脑皮质无受压或占位效应;早产儿可以见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