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求和 公式

等差数列求和 公式

ID:44770997

大小:21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8

等差数列求和 公式_第1页
等差数列求和 公式_第2页
等差数列求和 公式_第3页
等差数列求和 公式_第4页
资源描述:

《等差数列求和 公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数列部分最重要公式之一,学习公式并灵活运用公式可分如下四个层次:1.直接套用公式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式中出现了五个量,包括这些量中已知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两个了.从基本量的观点认识公式、理解公式、掌握公式这是最低层次要求.例1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如果它的前n项和,那么().(A)(B)(C)(D)解法1由于且知,选(C).解法2对照系数易知此时由知故选(C).例2设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已知与的等比中项为,与的等差中项为1,求等差数列的通项.解设的通项为前n项和为由题意知,即4化简可得解得或由此

2、可知或经检验均适合题意,故所求等差数列的通项为或2.逆向活用公式在公式的学习中,不仅要从正向认识公式,而且要善于从反向分析弄清公式的本来面目.重视逆向地认识公式,逆向运用公式,无疑将大大地提高公式的解题功效,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例3设求证:证明又又且例4数列对于任意自然数n均满足,求证:是等差数列.证明欲证为常数,由及可得推出作差可得因此由递推性可知:为常数),所以命题得证.这是九四年文科全国高考试题,高考中得分率极低,我们不得不承认此为公式教学与学习中的一个失误,倘若能重视逆向地认识公式,理解公式,应用公式,还“和”为“项”,结局还能

3、如此惨重吗?3.横向联系,巧用公式4在公式的学习过程中,还要从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公式,从函数及数列结合的角度分析透彻理解公式,公式表明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同时也可以看出点列均在同一条抛物线上,且此抛物线过原点,体现了思维的广阔性,请再看例2.解设,则可得解得或,所以或从而或y例5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已知指出中哪一个值最大,并说明理由.x1213解由于表明点列都在过原点的抛物线上,再由易知此等差数列公差d<0,且图象如图所示,O易知其对称轴为,于是,故最大.4.恰当变形妙用公式对公式进行适当变形,然后再运用公式是公式应

4、用的较高层次,从而丰富了公式本身的内涵,往往给解题带来捷径,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对于公式,变形可得,对于公式,变形可得4它表明对于任意,点列都在同一直线上.例6等差数列的前m项和为30,前2m项和为100,则它的前3m项和为()(A)130(B)170(C)210(D)260解法1又由于,,,从而选(C).解法2由于点在同一直线上,因此,化简可得:,选(C).解法3由于点列均在同一直线上,说明数列成等差数列,从而可得,解得或从而可求得或,故等差数列通项为或从以上可以看出,对公式的学习不应仅仅停留在公式的表面.对公式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忽视或

5、视而不见,而应充分挖掘出这些隐藏在内部的思想方法为我所用,提高公式的解题功效,才能达到灵活运用公式的较高境界.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