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张爱玲的文学特点与她的悲剧(在香港岭南大学张爱玲研讨会的发言稿)

上篇:张爱玲的文学特点与她的悲剧(在香港岭南大学张爱玲研讨会的发言稿)

ID:44814013

大小:58.01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0-29

上篇:张爱玲的文学特点与她的悲剧(在香港岭南大学张爱玲研讨会的发言稿)_第1页
上篇:张爱玲的文学特点与她的悲剧(在香港岭南大学张爱玲研讨会的发言稿)_第2页
上篇:张爱玲的文学特点与她的悲剧(在香港岭南大学张爱玲研讨会的发言稿)_第3页
上篇:张爱玲的文学特点与她的悲剧(在香港岭南大学张爱玲研讨会的发言稿)_第4页
上篇:张爱玲的文学特点与她的悲剧(在香港岭南大学张爱玲研讨会的发言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篇:张爱玲的文学特点与她的悲剧(在香港岭南大学张爱玲研讨会的发言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上篇:张爱玲的文学特点与她的悲剧在香港岭南大学张爱玲研讨会的发言稿 一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所有大陆的现、当代文学史书,文学评论,都把张爱玲剔除在外,也就是说,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前三十年,张爱玲完全被历史活埋了。当时被历史活埋的作家除了张爱玲之外,还有胡适、周作人、沈从文、钱锺书等。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功劳是把被历史活埋的几位现代作家从权力的重压下和意识形态的尘土中开掘出来,让他们重见天光,并把他们推向现代文学史的应有地位,从而打开了现代文学史研究很有特色的一页。夏志清先生以毫无保留的评论语言,高度评价张爱玲,把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充分展示

2、出来,使中国与世界的眼睛看清天才作家张爱玲,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精彩之笔,这一笔启示我们,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写作不能赶潮流,不能老是复制和沿袭前人的结论,不能只是给人们早已熟知的作家或早已充分评价的作家立传作注和进行“英雄排座次”,而应当用自己独具的文学史识与鉴别眼睛,去开掘真正有价值的作家作品,尤其是被时代思想潮流所活埋所忽略的带有天才特点的作家作品,并充分说明他们的成就与意义。面对那些已被充分评价的作家,也不能只是讴歌一通,而应当给予客观的独到的分析。我们对夏志清先生的敬意,不仅是他充分地开掘张爱玲、沈从文等作家,而且因为他为现代小说史写作

3、提供了一种充分个人化的批评方式。 二夏志清先生对张爱玲所作的阐释有许多部分是精彩的,但也有些部分值得商榷。比如,他在论述张爱玲的短篇小说的特色时(夏先生把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与<倾城之恋>视为短篇小说,不视为中篇小说),指出其艺术特色是“意象的繁复和丰富”、“对于人的性格的深刻的揭发”等,无疑是对的。但是,夏先生在触及张爱玲“短篇小说”的精神内涵时,提到了两种特色——历史意识和道德倾向,却不准确。事实上,张爱玲的某些中篇、长篇小说如<小艾>、<秧歌>与<赤地之恋>倒有历史意识与道德判断,而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与<倾城之恋>则超历史意识与超道德判

4、断,好也好在这种超越性。在一九七九年七月由香港友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初版、再版)中,夏先生作了这样的论述:11第34l页:《红楼梦》所写的是一个静止的社会,道德标准和女人服装从卷首到卷尾,都没有变迁。张爱玲所写的是个变动的社会,生活在变,思想在变,行为在变,所不变者只是每个人的自私,和偶然表现出来足以补救自私的同情心而已。她的意象不仅强调优秀和丑恶的对比,也让人看到在显然不断变更的物质环境中,中国人行为方式的持续性。她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她认识过去如何影响着现在——这种看法是近代人的看法。第342页:上面一节里,我们把张爱玲短篇小说的特

5、色,作一个笼统的介绍。她的意象的繁复与丰富,她的历史感,她的处理人情风俗的熟练,她对于人的性格的深刻的揭发——这些特色当然最好用具体例子来说明。第34l页:有些西洋小说家专写意识流,即为她所不取;因为在意识流之外,还有更重要的道德问题,需要小说家来处理。第355页:张爱玲并不标榜什么主义,可是这并不是说她的道德观念较那些教条派作家的为弱。她深深知道人总是人,一切虚张声势的姿态总归无用。她所记录下来的小人物,不可避免的做些有失高贵的事情;这些小故事读来叫人悲哀,不由得使人对于道德问题加以思索。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可是同时又是一个活泼的讽刺作家

6、,记录近代中国都市生活的一个忠实而又宽厚的历史家。 从以上引述的四小段里,可看到夏志清先生反复强调张爱玲“短篇小说”的历史内涵,不仅说作品有“历史感”、“强烈的历史意识”,而且认为作家本身(张爱玲)就是一个“忠实而深厚的历史家。”此外,我们还看到,夏先生强调张爱玲的道德倾向,认为她的作品能引发读者“对于道德问题加以思索”,为了表现道德判断,张爱玲的小说意象“强调优秀和丑恶的对比”。只是张爱玲的道德倾向不像左翼作家那样直接诉诸道德说教,也不同于西方作家的“意识流”,而她所以不采用“意识流”的方法,正是她在思索“更重要的道德问题”。夏先生对张爱玲的代表

7、作〈金锁记〉和<倾城之恋>的精神内涵所作的这两点判断,是很值得质疑的。首先,<金锁记>与〈倾城之恋〉的精神特点并不是它的“历史感”,而是它的“哲学感”。换句话说,张爱玲早期的天才特点,不是表现为“历史家”的特点,而是表现为“哲学家”的特点。我这样说,不是在今天的学术会议上刻意与夏先生的观点对垒,而是我几年前阅读张爱玲的一种心得。一九九六年,在张爱玲去世后不久,我写了一则短文〈也说张爱玲〉,就点明了张爱玲早期创作的哲学特点:   在本世纪中,张爱玲是一个逼近哲学、具有形上思索能力的很罕见的作家。浸透于11她的作品中的是很浓的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悲观哲学氛

8、围。张爱玲具有作家的第二视力。当人们的第一视力看到“文明”时,她却看到“荒原”;当人们看到情感的可能时,她却看到不可能;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