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doc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doc

ID:51521183

大小:5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2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doc_第1页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doc_第2页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江泽民总书记指db:"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创新教育活动屮,”教“的目的是激励思维,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创造。学生以创新的精神去"学",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给牛顿的疑问,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蒸汽机把水壶盖顶起给瓦特的疑问,才有了蒸汽机的发明……只有会疑,才能促使口己去积极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作为教师,要交给学生发问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学生如何质

2、疑呢?仁紧扣题眼质疑。如《飞夺泸定桥》中,红军为什么要夺泸定桥?围绕"飞“”夺”二字,课文讲了哪些内容?红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的?2、抓中心句质疑。如《一夜的工作》,找出中心句:”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课文是怎样写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3、抓过渡句质疑。如《伟大的友谊》,找出过渡段,质疑:这段的哪部分承上,哪部分启下?4、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质疑。如《壮丽的青春》针对主要内容”遇险”和"排险”质疑:当时的情况“万分紧急”具体表现在哪里?欧阳海是怎么挺身而出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5从中心思想上质疑。女IL读了这

3、篇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课文表现了人物什么品质?6、从语言反复处质疑。如《林海》中,”感到亲切、舒服“出现了三次,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这种感情的?《灯光》一课屮,“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屮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7、找特殊标点质疑。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后一个不加引号?8、在细节描写处质疑。如《军神》中人物细

4、节描写提问: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凡卡》中为什么要写“我”挨打这个细节?9、抓住反常现象及矛盾之处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阮恒在抽血过程中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男孩为什么会”立刻停止了哭泣”?10、从比喻、拟人处质疑。如《长征》中,"云崖暖”、“铁索寒“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再如《古井》中"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质疑为:"甜美的乳汁"指什么?"哺育"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把古井比作一位温情的母亲?门、从内容

5、联系处质疑。如《一夜的工作》中,”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和"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之间有什么联系?12、抓重点词语质疑。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可针对'纹丝不动”质疑: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纹丝不动?他为什么纹丝不动?他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邱少云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13、联系上下文质疑。《她是我的朋友》中:既然抽血不会疼,怎么会”啜泣”呢?14、由人物的神情去探究内心想法质疑。如《白杨》最后一段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口杨树,乂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为“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1

6、5、联系生活实际或有关知识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抽血是不会痛的,小男孩为什么那么痛苦?16、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质疑。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屮的句子”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这两种断言都是爱,你是怎么理解的?17、在难点处质疑。如:《爸爸和书》一课中,针对难点问:"为什么对'我'来说,一本薄薄的童话集是那么珍贵?明明是'寒风呼啸''冷得直发抖',’我'却大声说'买书比坐汽车强',为什么?为什么'我'仿佛觉得爸爸是'含着热泪'在说这悉话的?

7、18、拓展内容质疑想象。如《珍贵的教科书》屮“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指导员想的是什么?指导员没说完的话会是什么?《凡卡》中"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他的信如果落到老板手里后,其命运又会怎样?凡卡如果逃了出来,是流浪还是去找爷爷?19、能进行对比的地方质疑。如《林海》中”云横秦岭“是怎样一种景象?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20、针对写作方法质疑。女口:《再见了,亲人》中“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这三段最后一句话,想想在表达上的特点?长此以往地

8、练习,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能把每一篇文章读得深刻而透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