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毕晓玲2.doc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毕晓玲2.doc

ID:51600680

大小:4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13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毕晓玲2.doc_第1页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毕晓玲2.doc_第2页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毕晓玲2.doc_第3页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毕晓玲2.doc_第4页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毕晓玲2.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毕晓玲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些说课稿是我参加说课大赛的得奖说课稿,是在网上的一些文章的基础上作修改,是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二课时,还有配套的说课课件,请搜索下载,希望对各们有帮助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二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深挖教材灵活处理。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

2、”的情况。这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拓展。有余数的余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重要前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通过例1等学生学会了用竖式笔算表内除法,例2才是有余数的除法学习的开端,也是我说课的主要内容。教材创设了摆花盆的情境,一直贯穿新课的教学中。我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我用“为班级之星颁奖”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代替教材中摆花盆的情境,让怎么颁奖作为学习的主线,让学生更加乐于这节课的数学活动。而且增加了一道尝试性的计算题“26÷4=□……□”的

3、训练,让学生把操作与计算统一起来,从形象思维慢慢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2、分析学生渗透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习惯用乘法口决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用口决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一崭新的内容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还占主要地位,要他们用抽象的数学竖式来解决问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一阶段的学生更加乐于学中玩,玩中学。三、根据理念说教法、学法根据以上理念我遵循“激-导

4、-放-励”的原则。教学一开始我设计有趣的游戏,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思考,放手学生操作,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合作交流并解决实际问题。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活动的的参与度和参与状态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确定以下学法:观察、比较、发现法。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的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印象深刻。合作交流法。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协作能力。四、教学目标基于

5、以上思考,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认识余数、知道商和余数所表示的含义,并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能力目标:通过各个问题情境的探讨,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并体会探究的乐趣。五、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学生的特点,我将:教学重点:余数的含义教学难点: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六、多媒体课件和小棒等是我这节课要用到的学具和教具。七、教学设计基于

6、以上分析,我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上课开始,大幕展示一排按颜色有规律排列并编了号的气球。对学生说:“最近,老师学了一套魔法,不管你们说是第几号气球,我都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都想见识我的魔法。结果,正如我所说的,不管学生说第几号气球,我都能一猜就中,学生就觉得奇怪了,为什么老师能百猜出百中呢?这里面一定藏着秘密。此时我再作引导:“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样,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到最高点。接着,我话锋一转,原来游戏中也藏着很大的学问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到今天这

7、节课的学习。等学了新知识你们也会像老师一样百猜百中。通过激的方法,充分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着,进入到第二环节“操作体验,建立模型”。1、回顾旧知,引出新知让学生回顾例1时是怎么列算式求解的,在本子上写下来,抽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提醒学生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并带上单位。此时再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均分物品时是不是每次都和例1一样正好分完呢?通过反问,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2、导放结合,形成表象随即,我抛出“如果有23支铅笔,每人分5支,最多可以分给几个同学呢?”这一问题。学生根据除

8、法的意义肯定能轻松的列出算式,可是计算上就犯难了,口决里没有这么一句能进行计算的啊,这时再放手让学生用23根小棒代替铅笔,摆一摆、分一分。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操作、思考,教师巡视、点拨。然后抽同学到黑板上摆一摆,并说一说自己的分法从而得出分给4人,还剩3支。特别追问:“这剩下的3支铅笔为什么不分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