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与系统第3版课件2011版 第5章.ppt

信号与系统第3版课件2011版 第5章.ppt

ID:51627545

大小:2.73 MB

页数:84页

时间:2020-03-26

信号与系统第3版课件2011版 第5章.ppt_第1页
信号与系统第3版课件2011版 第5章.ppt_第2页
信号与系统第3版课件2011版 第5章.ppt_第3页
信号与系统第3版课件2011版 第5章.ppt_第4页
信号与系统第3版课件2011版 第5章.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信号与系统第3版课件2011版 第5章.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第5章连续时间系统的变换域分析5.2系统函数与冲激响应5.1系统响应的拉氏变换求解5.3零、极点分布与时域响应特性5.4零、极点分布与系统频率响应特性的关系5.5典型系统的频响特性5.6全通系统和最小相位系统5.7系统模拟及信号流图5.8系统的稳定性25.1系统响应的拉氏变换求解5.1.1微分方程的拉氏变换求解利用拉氏变换求系统响应,需首先将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得到一个代数方程,求出其解(复频域解)后,经拉氏逆变换即可得到时域解。在求解过程中自动包含了系统起始状态的作用。3解:对微分方程两

2、边取拉氏变换:起始条件为:求y(t)。例5.1-1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为5.1.1微分方程的拉氏变换求解45.1.1微分方程的拉氏变换求解55.1.1微分方程的拉氏变换求解65.1.2s域的元件模型列写微分方程取拉氏变换的方法分析电路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是,对于比较复杂的网络,列写微分方程这一步就显得不必要的繁琐了。要得到网络的模型应先从基本元件的模型入手。+-RiR(t)vR(t)L-+iL(t)vL(t)+-iC(t)vC(t)75.1.2s域的元件模型+-RIR(s)VR(s)sL--++IL(s)VL(s)+-

3、Ic(s)Vc(s)+-+RIR(s)VR(s)-+-IC(s)VC(s)1/sC-+IL(s)VL(s)sL8例5.1-7如图所示电路,已知:E1=2V,E2=4V,当t<0时,开关S处于1的位置,而且已达到稳定。当t=0时,开关S由1转向2。求电流i(t)的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解:(1)首先求电流i(t)的零输入响应izi(t)画出电路的零输入响应的s域模型电阻R1与R2的并联电阻R为:5.1.2s域的元件模型9电阻R与1/SC串联,可求出流过电容的电流像函数,再进行分流,即可得取拉氏逆变换,得到电流的零输入

4、响应。5.1.2s域的元件模型10(2)求电流i(t)的零状态响应izs(t),画出零状态响应的s域模型取拉氏逆变换,得到电流的零状态响应。5.1.2s域的元件模型115.2系统函数与冲激响应1.系统函数的定义若设系统的n阶微分方程为:(5.2-1)对式(5.2-1)两边取拉氏变换得:125.2系统函数与冲激响应H(s)X(s)Y(s)---------“系统函数”或“网络函数”简写为:或:注意:1、H(s)独立于输入,仅由系统特性决定;2、系统函数是在零状态条件下得到的;3、线性时不变系统的H(s)是s的有理函数。

5、135.2系统函数与冲激响应例如右图中的RC电路,其系统函数为2.系统函数H(s)与冲激响应h(t)的关系当时,而145.2系统函数与冲激响应所以或和分别从时域和复频域两个方面表征了同一系统的特性。简记为:155.2系统函数与冲激响应3.系统函数H(s)的求法(1)由零状态下系统的微分方程经拉氏变换求得(2)由冲激响应的拉氏变换求得(3)用零状态下的s域模型、应用电路分析方法求得例5.2-1:已知求H(s)。解法一:对微分方程两边取拉氏变换得:165.2系统函数与冲激响应解法二:先求系统的冲激响应(应用4.5节的方法

6、)则175.2系统函数与冲激响应例5.2-2:求下图电路的系统函数185.2系统函数与冲激响应解:列写回路方程195.2系统函数与冲激响应205.3零、极点分布与时域响应特性5.3.1零点与极点的概念H(s)能否反映h(t)的特性?21极点:零点:5.3.1零点与极点的概念22只要知道H(s)在s平面中极点分布h(t)波形的特性H(s)在s平面中零极点分布特点:若系统为实系统,则H(s)的零极点为复数零极点必然成对地出现。2.H(s)的零点数和极点数必然相等。系统函数一般有n个有限的极点和m个有限的零点。如果n>m时

7、,,所以H(s)在无穷远处有一个(n-m)阶零点。如果n

8、性282.二阶极点(1)s平面坐标原点的二阶极点,如5.3.2零、极点分布与时域响应特性29(2)负实轴上的二阶极点5.3.2零、极点分布与时域响应特性30(3)虚轴上的二阶共轭极点,如5.3.2零、极点分布与时域响应特性31结论:极点:左半s平面→h(t)衰减右半s平面→h(t)增长虚轴上一阶极点→h(t)等幅振荡或阶跃二阶极点→h(t)呈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