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ppt

白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ppt

ID:51658134

大小:4.15 MB

页数:48页

时间:2020-03-27

白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ppt_第1页
白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ppt_第2页
白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ppt_第3页
白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ppt_第4页
白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白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九章 白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第一节粒细胞一、粒细胞的生物化学与代谢(一)粒细胞的生物化学下一页1颗粒内容物的特点嗜苯胺蓝颗粒*特异性颗粒*第一节嗜苯胺蓝颗粒初见于原粒细胞晚期和早幼粒细胞,是从高尔基体中发育而来,也称初级颗粒。其含量随着细胞的成熟而逐渐减少,在晚期成熟粒细胞己无该颗粒的存在。嗜苯胺蓝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MPO),溶菌酶,吞噬素,阴离子抗菌蛋白质;酸性水酶类;中性蛋白酶类。返回第一节从中幼粒细胞开始产生中性粒细胞的特异性颗粒,也称次级颗粒。在分叶核及杆状核粒细胞,颗粒含量已为嗜苯胺蓝颗粒的2倍。次级颗粒中

2、含有溶菌酶其含量是初级颗粒含量的2倍,还有胶原酶、碱性磷酸酶和溶酶体等。中性粒细胞颗粒中所含的酶与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有密切关系。返回第一节溶酶体是真核细胞中行使降解作用的细胞器,它在核糖体上合成,然后进入内质网,再进入高尔基体进行包装,形成初级溶酶体。其含有50多种酶,大部分溶酶体酶均为酸性水解酶,包括脂酶、蛋白水解酶、核酸酶、磷酸酯酶、糖苷酶和硫酸酯酶等。初级溶酶体与吞噬小体融合,二者质膜发生融合,容纳消化物后形成次级溶酶体,此时水解酶被激活,起分解、消化和杀死吞噬体内微生物的作用。嗜酸粒细胞颗粒含有大多数的溶酶体酶。这些

3、颗粒也含有强力的磷脂酶D和高浓度的芳基硫酸酯酶B,后者能灭活过敏性的慢反应物质,这可能是嗜酸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主要作用。上一页下一页第一节2DNA和RNA含量正常成熟粒细胞和骨髓中幼稚白细胞的DNA含量相同。急性白血病细胞DNA含量通常较正常白细胞高,这与急性白血病染色体数常为超二倍体有关。在粒细胞的成熟过程中胞质嗜碱性逐渐减轻,反映RNA含量逐渐减少。3氨基酸大多数氨基酸在粒细胞中的浓度较之血浆或红细胞中高几倍,唯精氨酸的浓度较低,可能是由于粒细胞内存在精氨酸酶之故。谷胱甘肽和其他非蛋白巯基成分也存在于粒细胞中。上一页

4、下一页第一节4糖原血液中糖原主要来自粒细胞,粒细胞的糖原含量可与肝糖原和肌糖原量相比。原粒细胞中糖微量或无法测出,自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糖原,随着细胞的分化其含量逐渐增多。原淋细胞与原粒细胞不同,常含有足够的糖原,使过碘酸-雪夫(PAS)反应阳性。5脂类脂类约占人粒细胞湿重的5%。磷脂约占总脂类的35%,中性脂类约占1/3,糖脂约占1/6。分叶核粒细胞的脂类含量约为红细胞的5倍,而糖脂含量为其400倍。脂类浓度越高,粒细胞寿命越短,导致戈谢细胞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产生。上一页下一页第一节6微量金属元素白细胞含有高浓度锌,慢

5、性贫血、急性和慢性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锌含量低。白细胞也含有铜、镁、钴、铁。急性白血病的白细胞铁蛋白含量较正常白细胞高5倍。7维生素和辅酶白细胞还含有叶酸盐、维生素B1、B12、C。在营养性大细胞贫血、妊娠期巨幼细胞贫血和恶性贫血患者中,白细胞叶酸盐减少;在白血病,还原型叶酸盐增加。粒细胞白血病或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维生素B1浓度约为正常白细胞的3倍;在维生素B1缺乏患者的白细胞和红细胞中,维生素B1浓度均降低。而坏血病患者无论有无症状,维生素C浓度均降低。上一页下一页第一节8.中性粒细胞质膜功能蛋白(1)受体:中性粒

6、细胞质膜富含受体蛋白分子,如调理素受体、趋化因子受体和细胞因子受体等。见本章第四节白细胞抗原。(2)粘附性蛋白CDll/CD18复合体:恢复合体是由α亚基(CDll)与β亚基(CD18)通过非共价键连接形成的二聚体糖蛋白。CDll/CD18是C3bi的受体,故又称其为CR3,其表达不足或缺乏直接影响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趋化作用。(3)G蛋白: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简称G蛋白,有异三聚体G蛋白和低相对分子质量G蛋白两种类型。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跨膜信号主要通过异三聚体G蛋白与磷脂酶偶联进行,从而引起细胞广泛的生理生化反应。G蛋白

7、是一种GTP酶,通过结合并利用GTP在刺激偶联中传递信息。上一页下一页第一节(二)粒细胞代谢1核苷酸合成(1)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嘧啶核苷酸在体内可由氨基酸及其他分子化合物合成。合成的主要途径和补救途径均能在白细胞中进行。催化嘧啶合成的天冬氨酸氨甲酰转移酶、二氢乳清酸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和乳清酸核苷酸脱羧酶均见于正常白细胞(主要是粒细胞),前三者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活性为正常的2-6倍。一般来说,酶活性的增加与形态的幼稚程度相一致。补救合成途径是通过激酶催化的ATP与核苷和脱氧核苷的相互作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与正常粒细胞

8、相比显示嘧啶激酶活性的明显增加。脱氧胞嘧啶核苷激酶亦见于粒细胞,其活性随粒细胞成熟而减少。上一页下一页第一节(2)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嘌呤核苷酸在体内主要以氨基酸为原料先合成嘌呤环。在细胞中嘌呤环的主要来源是外源性的。目前认为嘌呤在5-磷酸核糖焦磷酸及其有关的磷酸核糖转移酶存在下,可以转变为相应的核苷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