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的意义》听课体会.doc

《正比例的意义》听课体会.doc

ID:51671632

大小:36.95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4

《正比例的意义》听课体会.doc_第1页
《正比例的意义》听课体会.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正比例的意义》听课体会.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课题《正比例的意义》听课体会谭帮新2015.3.28今天我听了秭归县三峡工程希望小学郑老师进行的《正比例的意义》一节课的教学,自己受益匪浅,体现如下《正比例的意义》这节课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我以前也曾经执教过这节课,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收效甚微,总感觉一节课下来,老师很累,学生却很迷茫。首先是这节课的导入,因为教学内容不易被学生接受,所以必须有一个有趣的情境合适的导入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郑老师想到了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常用的一个例子,用此来导入:一只青蛙四条腿,两只青蛙八条腿......想到青蛙,耳边又响起两句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不正蕴含

2、着正比例的意义吗?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此导入很意外也很有兴趣,看来,导入是成功的。第二,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课本上选取的是有关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的例子,对学生来讲,感觉是有点吃力的,而郑老师顺藤摸瓜,以青蛙的只数和腿的条数这两个量来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左向右观察,发现两种数量的变化情况,再从右向左观察发现变化情况,然后再结合起来观察,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由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最后引导学生再去纵向观察两个相对应的量,有什么新的发现,得出相对应的两个量比值一定。从而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郑老师注重

3、了两种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重量变化而变化。两种量的比的比值是否一定。这样的安排,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但忽视了两种量变化的规律。课本中的第二个知识点是出示了一幅正比例关系的图象让学生探究学习。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图象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在这节课设计之初,我依照课本的这种安排,认为它呈现的就是一幅正比例图像,用正比例图象这个概念来理解正比例关系更加抽象,理应放在学习了定义之后再来探究。反思这个教学内容,从图象得出的过程来看,是否可以站在学生思维循序渐进发展的角度,增强学生直观化学习的方面,用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让正比例图象在统计图的知

4、识基础上完成过渡,然后把它嵌入到第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之中呢?其实,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正是学生所学过的折线统计图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由折线变为了直线。它实际就是表示了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而正比例的意义的教学恰巧需要这样一条直线来验证,给学生留下表象。如果让正比例的图像适时地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现在正比例的概念教学中一定会出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中当学生通过观察记录表发现信息和规律后,由教师提示,把这两种量的关系用折线统计图的形式展示出来会是怎样的呢?学生通过描点连线,就会得到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两种量的变化关系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自主操作的结果中。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比

5、例关系的定义。即把课本中的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巧妙地安排在第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之中,对概念的掌握和图像的理解互为有利。用图像来理解定义有三个深层的含义。(1),图像的直线变化形式,即在渗透三个相关联的量中有一个量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另外两个量的比值是一定的。(2),直线的无限延伸性给了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即这两个量的变化关系也是这样永恒持续下去的。(3),直线的构成是无数点的集合,学生在知道明确的几个点的量的关系的同时,依靠想象得出,点与点之间的无数个不确定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第三、全课总结。由课始的问题,诗中的哪句诗蕴含了正比例的含义前后呼应来总结,教育学生认真学习,祝愿学生有付

6、出就有相应的收获,让付出和收获成正比。这样的结语,让数学课显得意味深长。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教学设计有新意,层次清楚,由形象到抽象,很好的融数学学习于轻松愉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学生的情绪还欠缺,回答问题不太积极,很害怕出错。也许是听课老师较多的缘故,也许是我引导的不够,没有很好的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大多学生显得很拘谨,尤其是开始,站起来的表情很不自然,到后来慢慢的有所改观。二是对于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两种量是正比例的关系,这两种说法强调的不太够,特别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三是练习量不够充足。看来,在教学设计上,不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课下就不得不亡羊补牢了。提高

7、课堂效率的关键,首先是在教学设计上。总之,作为一线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课本先入为主的引导下进行教学,没有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教材,缺少了自己的思考,不能让课堂最优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让教材成为一个载体,而不是固定的版本。另外,还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要想上好一节数学课,仅仅有数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节课是我们综合知识和素质的展示,学习是提高的最佳捷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