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看海》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doc

《青蛙看海》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doc

ID:51692294

大小:2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5

《青蛙看海》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doc_第1页
《青蛙看海》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青蛙看海》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青蛙看海》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黄淑娟[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1—4①,并能进行较好地角色朗读及表演。   2、认识一个偏旁“登字头”,学会3个生字“苍、登、善”。   3、能从小青蛙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悟其心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启动情感,揭题入文。   1、教师引入:“带来一个很好听的童话故事。”    (揭题出示“青蛙看海”并范读)   2、有兴趣来读读这个题吗?    (1)指名读;(2)齐读。 二、初步感知,质疑探究   1

2、、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若有疑问,听完提出。   2、学生纷纷质疑。    (部分简单的问题,如“善跑”、“苍鹰”等通过师生、生生间交流、探讨、补充非常快速地完成;对于一些重要的、与课文内涵联系紧密的,如“长期”、“凉气”等则慎重贴于黑板,启发学生在学课文时再作进一步的深思。)   3、小结:小朋友现在是越来越会提问了!别急,呆会儿我们还可以一边学,一边提;一边提呢再一边自己来解决,好吗?(好!)其实我们从小啊就应该做一个善思考与爱发问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聪明,才能有所创造!  三

3、、充分诵读,巧破疑难。  (一)、导读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2、学生自由提新问题。    3、众说纷纭,巧解“长期”。    4、角色转换:你就是这只青蛙(点图述),你啊在这个湖边已经生活了很久很久了,你会怎么想?(指名说)    5、多种促读手段指导读好第一段第一句(突出“呆得最久,最想看海”的感觉)    6、看,就在此时(贴图)谁飞来了?(苍鹰大哥)      对它说什么呢?(男女生分读)    7、师述:有希望!  (二)、导读第二自然段

4、   1、小青蛙抬头一看,看到了什么?(贴山图——指名说)   2、角色转换:你就是这只蹲在湖边的青蛙(动作),看到这么高的山,心里感觉?     (对个别感觉可再具体地问下为什么,促使学生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感悟)   3、书上的小青蛙呢?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2)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4、师引思:都说自己会害怕、担心,那书上的这只小青蛙是开心呢,难过呢,还是害怕?(众生发表意见)   5、指导读好第二段:(1)指名读;(2)齐读。   6、学生自由提

5、新问题。   7、巧解“吸了口凉气”:(1)指名2人上台试吸;               (2)师范吸,问:有何不同?感觉?               (3)师转换句序范演读§2:“青蛙吸了口凉气……”               (4)齐演读——指名一生上台演。  (三)、导读第三自然段及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1、角色转换:你是苍鹰,你怎么说?   2、书上的苍鹰呢?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苍鹰的口气)    (2)多种促读

6、手段、形式指导学生读好第三自然段。(指名——齐)   3、师引思:苍鹰有无帮助青蛙(没有)猜青蛙心理?为什么?(指名说)   4、师顺势解疑,引入(出示“青蛙很失望”)    (1)指名读;(2)齐读。   5、角色转换,引申思虑:你会失望、难过吗?   6、总结:凡事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就像今天我们学课文,还不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解决的;没解决的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想办法,好吗? 四、角色朗读,自然转化。   1、分工(青蛙、苍鹰):自愿加入。   2、采访:准备用怎样的口气来读?   3、正式分角

7、色朗读。  五、识写生字,探究入微   1、出示所写生字:苍、登、善(读准字音)。   2、指名口头扩词。   3(1)认识新偏旁“登字头”,并自学其笔顺——师板写生书空    (2)自学难字“善”的笔顺。   4、书上田字格中描红,描好观察:怎样写才能写得漂亮?   5、当小老师大堂交流。   6、习字册上练习书写。   教学反思:让学生在实践描红、自主观察探究中掌握如何写好字的本领,并让其当小老师上台交流,不失为写字教学“冲锋陷阵”的前奏曲“纸上谈兵”;而后在“读帖”、“描红”、“仿影”和“临帖

8、”的系列连环过程中,再次让学生从认识和操作上感受了一番汉字的形体美,并获得进一步的深化。为此,写字教学中要坚持既动“口”,又动“手”,更动“脑”的“三动”方针。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朋友们才能真正做到“字字入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