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课例.doc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课例.doc

ID:51725229

大小:50.9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5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课例.doc_第1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课例.doc_第2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课例.doc_第3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课例.doc_第4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课例.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课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课例重庆沙坪坝区西永镇中学瞿艳一、教学设计:(一)单元分析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从体裁来说,本单元是议论文单元;从题材来说,本单元属于“关注科学”单元。它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要求我们带领学生去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科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教益。本课位于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二)课文分析本文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可能

2、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三)教学设想1)本文是传统议论文篇目,教学本文,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同时,要激发创造的火花,展开创造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给教学本文制定了2个教学目标。又由于议论文学习比较枯燥,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打算在教授本课时,尽量使课堂多一些生机,让学生能在轻松中获取知识。由于本文知识点比较清晰而简单,所以我打算从中心论点入手,引导同学们理清全文的思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而拓展到对创造力的训练。3)课堂设计的主导思想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的地位。通过小组

3、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形成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四)学习目标:1、通过对文章的自主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2、培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放飞想象,积极创新。二、教学实录:(一)导入、情景设置由教师讲述一个“弯弯的月亮象什么”的小故事,引出课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板书课题) (二)阅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第一层次: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先阅读课文前3段,看能否找出作者的观点?1、生:读课文前3段。(读懂了吗?有什么发现?能否归纳?教师给予提示)生A:前三段主要讲述了生活中解决问题的

4、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生B:我认为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非常重要。2、师生交流:找出共同点,得出作者的观点。(板书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师:的确,生活中,许多时侯,事物的正确答案都不止一个,同学们能否举出生活学习中的一些例子来呢?比如同一个“赤壁”,苏轼高唱“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而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琐二乔。”就是这个道理.生举例:(大家七嘴八舌)生A:语文考试中的仿句题,就不止一个正确答案。生B:上学的道路不止一条。……1、师提问:事实胜于雄辩,看来我们已和作者站在同一战线上了,既然这样,作者为什么开头不

5、把这观点点明,而用一道四种答案都正确的选择题呢?请同学们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学生思考回答生A:可能是更有说服力。生B:我觉得前面的这道选择题很有趣,这样写,可以提高读者兴趣。……4、师点拨:正如我们的写作,怎样亮出自己的观点?要取决于观点本身是否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像那种平白如话、一目了然的可以直接亮出,正因为本文的观点不容易被我们所理解,所以作者才选用这种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读者容易接受,因而,开篇的现象引出了观点。(板书:现象——→观点)学习第二层次1师:既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那么怎样才积极寻求到第二种答案,或者怎样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

6、和方法呢?(教师提示:不要脱离文本)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板书:创造性思维)2师:既然这样,那么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要素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5——6段,思考。生归纳与交流:生A:要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生B:我认为关键是要如何运用知识。生C:还有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3.师:作者认为最关键的要素是什么呢?生:讨论回答师:那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证明?全班同学齐声回答:举例论证(板书:关键:举例论证) 4.文中用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引导-速读-归纳)师引导学生找出归纳事例的方法:人物、事件、结果。生A: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的过

7、程生B:罗兰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5.师指导写作:在同学们的写作中,老师常常告诫大家不能多个事例堆积,那本文为什么要选用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观点?这两个事例有什么侧重?同桌之间可以交换一下看法(前者侧重于“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后者侧重于“尝试”)(师点拨:议论文中对事例的选择取决于你选用的事例能否完全证明你的观点,如果一个不够,再举一个,这样你的观点才更具说服力,本文的作者就连用了2个名人的例子来证明“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要活用新知识”)6、师:那么,是否证明了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等名人才具备创造力呢?我们一般人有没有呢?生立即就回答:我们也有创造力

8、(板书: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