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doc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doc

ID:51794593

大小:36.45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5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doc_第1页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学生实际,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以人为本开展教学活动,激活课堂,展现数学魅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情境教学正好能在展现数学魅力,有效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要求不同的学习方法。同时,不同的情境类型在不同类型的内容学习中所起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如提供丰富学习情境的创设易适用于结

2、构严谨的内容,提供学习场景的情境创设易用于教学结构不严谨的内容。从教学内容的类型上分,提供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易用于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概念、规律等逻辑性较强的内容的学习。而真实情境则易用于态度情感和技能的学习,此外,还常用于启发学生思维、渲染环境气氛等。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地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景教学。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处处蕴含着数学。因此,我们教学时,要从学生贴近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巧设生活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生活数学”,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展现数学的生活魅

3、力。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就会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问题意识,从而把已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可以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

4、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创设学法情境夸美纽斯在17世纪就说过:“不好的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使学生寻找真理。”正确的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探索教学规律,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启发“寻找真理”的求知欲,发展智力,培养和提高了思维能力,如我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用一张正方形纸片折出它的1/8,以加深学生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在学生认识了“几分之几”后,

5、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在刚才等分成4份的圆形纸上用彩笔涂出3/4,再等分成8份的正方形纸片上,同桌分别涂出3/8和5/8,这样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习兴趣高,知识掌握牢固。创设教法情境课题教学活动是以学生获得知识的活动,教师要诱发学生的灵感,指导学生学得知识。这就需要教师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巧导妙引,导在关键处引在模糊时,引导巧妙得当时,才能使学生积极开动思维,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发现数学课堂的魅力。学贵有疑,疑则有思,疑是思维的起点,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思维的疑点创设问题情境,并想法设法将“疑点”贯穿于整个课堂中,从

6、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了1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之后,我就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厘米的长度去测桌子、椅子等物体的长度,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又让学生去测量更大的物体长度,如教室,学生也高兴地测量起来,可没过多久,就有部分同学不愿意再测量了,又过了一会,又有一部分同学放弃了……最后,有同学点出了可用大一点的长度单位来进行测量,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1米的长度单位,可谓水到渠成。正如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的

7、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创设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的情境,创设适合不同学习者特征的多样的情境。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结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